這顆蟠桃,扁扁圓圓,半紅半綠,上生紫紋,悟空接了過來,不必細聞,也覺異香撲鼻。悟空不明所以,如何這虛空之中竟會落下蟠桃?他想了想,此事蹊蹺,還是謹慎些才好。此處乃是老君之界,這蟠桃絕非俗物,說不準便是王母園中的蟠桃。但人心難測,在弄清楚來曆之前,還是不敢輕易吃下。他想了想,將這蟠桃收入了虎力大仙的乾坤袋中,早年與牛魔王閒談,曾說到乾坤袋中儲物,可萬年不損。據稱,這紫紋的蟠桃乃是最好的一種,吃下一顆可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這話多半是吹噓,想那人參果樹乃是開天辟地的靈根,也不敢如此說,蟠桃樹能批量種植,功效多半比不上人參果。但即便如此,也算天地異寶了。太上老君,何故贈我蟠桃?蟠桃啊蟠桃,凡修仙之人,哪個不盼著得到你,到了手中卻不吃的,除我老孫之外怕是少見。悟空將蟠桃收了起來,再不去想。這顆蟠桃擾了修煉的心思,他便索性起身,去往欺心國尋孟軻。孟軻此時堪稱飛黃騰達,與之前那落拓書生自然不能同日而語。在欺心國都城之中,國王欽賜偌大一座豪宅,仆人數以千計,又有門生無數,遍布國土之內。每每出行,必前呼後擁,排場不下於帝王。孟軻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白衣書生而起。心中感慨萬千:我舉數十年之功,日日傳道講學,功不及一鎮;然不過半年,竟位及如此。而今欺心國內百姓手中捧的,眼裡看的,心中記的,儘是我孟軻手著,不必許多時日,這欺心國便將更名大仁國了。然平心而論,這並非我之功,乃是那書生仙力使然。如此說來,豈不是書生之道力不逮,唯有神仙最不凡?既然如此,我等求學問道又有何用?莫如一同修仙,自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了。悟空萬萬想不到,他一番手腳,竟使孟軻產生了修仙的念頭。他來到欺心國都城,隻稍一打聽,便知孟軻所在。孟軻此刻正於書房中發呆,忽地眼前一花,見那白衣書生現於眼前,他驚喜萬分,心中正有一個大大的問題,要這書生解惑。孟軻施禮:“上仙,可盼了你.99lib.許多日子了。”悟空笑道:“你99lib?在此界已住了數十年,為何又急在一時?”孟軻道:“一成不變時,隻混沌度日了,一旦事興,便急了。”悟空道:“時急時緩,卻非大賢所為。”孟軻道:“書生問道,與仙家相比直有雲泥之彆,悲莫大矣。”悟空問道:“為何有此念頭?”孟軻也不隱瞞,於是將自己近日所想與悟空直言了。悟空哈哈大笑,自己在那小鎮中聽了孟軻名字,已是先入為主,自認為這便是亞聖孟子了,卻忘了就算是聖人也是自孩童長起,自己卻忽略了這點。此刻他已明白,此時的孟軻,雖亦能著書立說,卻還不是那個已成大家的孟子。他問道之心不甚堅固,與自己在大惡國遇到的那幾個善人相比,已大大不如了。心中之理隨外物而變,早落了下乘。於是悟空做了一篇讖文,吟道:道家傳下玄妙文,佛家頌經入相空。儒者仁義禮誌信,萬道同源並無宗。心中義理若常變,到頭終究一場空。孟軻身子一震,悟空這幾句話正中他的要害,他沉思一陣,不由得臉頰赧紅,心中羞愧之意難以自抑。“心中義理若常變,到頭終究一場空。”自己若就此放棄自己的“仁”道,轉而修仙,他日再遇到比修仙還強的道法,還改不改?母親自幼時便教導自己,做事要從一而終,自己隻見了修仙的好,卻連最簡單的至理都拋之腦後了,如何不羞?他作了一個長揖到地,再起身時,臉上神色變得堅毅無比,孟軻來到桌前,將案上一張寫滿“道”字的絹帛一把扯碎,朗聲道:“終有一日,我孟軻之道天下聞名!”孟軻這句話說完之後,天空中一個聲音忽然道:“既聞道,許你離界!”聲音乍落,孟軻整個人倏地自虛無中消失不見。悟空這等修為居然半點兒征兆也看不出來,孟軻便已不見了。孟軻走了?離了此界?“既聞道,許你離界!”“聞道”便是離界的條件嗎?若如此,我的道,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