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1 / 1)

我的大學 高爾基 880 字 1天前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前兩部作品《童年》和《在人間》裡,作家記錄了自己(阿廖沙)童年和少年(四歲至十五歲)的生活曆程。而在《我的大學》裡則再現了阿廖沙十六歲想上大學來到喀山直至二十歲這五年的生活經曆。當時年輕的阿廖沙滿懷希望來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滅了,大學的門並沒有向他敞開。為了生活,他隻好到伏爾加河碼頭上去打工,做搬運工人:“為了不挨餓,我常常來到伏爾加河上、碼頭上,這裡容易找到一份能掙到十五到二十戈比的活。在這裡,我混在搬運工、流浪漢、混混兒中間。”這個圈子是一個很帶刺激性的大染缸。高爾基說:“就我的經曆而言,如果我跟他們走在一起,那也是十分自然的。當我想出人頭地上大學讀書的希望受挫後,我就更想去接近他們。”碼頭上的職業小偷巴什金就曾勸他去玩女人,去乾壞事。但阿廖沙並沒有跟他走,沒有掉進那個大染缸裡去。為什麼呢?據高爾基回憶,主要有兩點,一是由於他讀了許多好書,是這些書幫助了他:那些“嚴肅正派的書”“喚醒我去追求那種雖然還不大清楚,卻比我所看到的一切更有意義的東西”。正是艱苦的生活條件和那些嚴肅正派的書為年輕的阿廖沙樹立了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的堅強意誌。二是朋友們的幫助。到喀山後,阿廖沙不僅同流浪漢、混混兒、小偷等混在一起,也很快地同一批貧困的大學生交上了朋友,當時喀山的這批窮學生有許多是民粹派或抱有革命情緒的人,如普列特尼約夫等,他們組織各種秘密集會,各種學習小組,向人民做宣傳啟蒙工作。阿廖沙也參加了這些小組的活動,後來又結識了小鋪老板捷連科夫,據說他也是民粹派,在他家裡經常組織秘密會議,而且他還有一個私人圖書館供大學生們使用。在這裡阿廖沙還認識了民粹派的領導人之一羅馬斯,並跟隨羅馬斯到農村去給農民做啟蒙教育工作。民粹派宣傳博愛,崇拜人民,認為人民就是“智慧、美德、善良的化身”。正是在這些朋友的幫助、啟發下,阿廖沙才開始了革命理論的學習。這是他參加革命的起點。儘管高爾基在寫《我的大學》時已經知道了民粹派的錯誤,但他仍然肯定他當時在參加民粹派的活動中得到的教益,認為這是對他的革命啟蒙教育:“人民崇拜者的這些話,像陽光雨露一般落在我的心頭。我感到,隻有對人的最強烈、最熾熱的愛,才能從這種愛中汲取必需的力量去發現和領會生活的意義。從此時起,我已不再考慮自己,而開始更多地關心彆人了。”高爾基認定,他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在《我的大學》裡,作者特彆突出了阿廖沙酷愛學習的崇高品德。他是一個求知欲特彆強的孩子,手不離書,有空就讀書,孜孜不倦,捷連科夫圖書館的書他讀遍了,羅馬斯的藏書他也看完了,他甚至還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儘管他讀了這麼多書,但他還是覺得不夠,他想上大學,就是想獲得更係統的知識。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隻要有幸能讀上大學,我甚至甘願忍受任何拷打。如果有人建議說,‘你去學習吧,但為了讓你學習,每星期天我們將在尼古拉廣場用棍子揍你一頓!’就是這樣的條件,我也一定會接受。”正因為他有這種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求知精神,所以他讀的書要比一般大學生在學校裡讀的書還要多,他在社會大學裡獲得的知識比許多大學生在教室裡學到的知識還要豐富。這裡,我並不是要貶低或否定我們今天的大學教育,也不是要大家都像高爾基那樣去上“社會大學”。今天的青年有上大學的機會和條件,這是你們的幸福。我隻是想說明,高爾基雖然沒有上過正規大學,但由於他有頑強的求知欲望,有孜孜以求、艱苦奮鬥的精神,同樣可以登上科學的頂峰,同樣能為人民做出不朽的貢獻。在這裡,學習高爾基孜孜以求的求學精神是最重要的。了解作者的民族自我批判精神,即透視俄羅斯長期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考察俄羅斯人落後的文化心理特征;另一方麵是展現新一代俄羅斯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苦曆程。在《我的大學》中依然貫穿著這一中心主題,除了真實地表現阿廖沙成長的艱苦曆程外,作者還繼續以沉重的心情剖析了俄羅斯國民獨特的文化心理積澱:愚昧落後、自私野蠻、因循守舊、好逸惡勞等,揭露各式各樣的代表人物、斑斕駁雜的思潮和觀點。阿廖沙作為一個有為青年,他總是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思索生活的意義,他向往的是新的生活,新的思想;他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畏困難,敢於抗爭,敢於走自己的路。他的這種特質,在今天看來依然寶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