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付壞人?每個孩子從小受教;遊戲或動物故事,無不摻入技能訓練。可惜故事多是道德家編的;政治家有另外的版本,但不會講給孩子聽。孩子們不知道:好人和壞人在道德上是共同體,彼此需要,相互寄生;也不會知道,好人通常是希望壞人變得更壞的。最好是壞到透頂,無以複加。如果這些壞人一時未臻極境,那就推他們一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欺淩與被侮辱》中寫過一個叫涅莉的小姑娘。道德意義中的自虐何以能帶來精神快感,沒有比這個形象展現得更充分的了。假如天堂的意義在於它和地獄的間距,毫無疑問,當沉淪者沉得更深,升華者也就升得更高。東漢張儉,發動中國曆史中士人集團對宦官集團第一役的人物,是個好人。他的對手,侯覽之類的宦官,則是些非常糟糕的人。——宦官這批特殊人物,是最易腐者。給他們多大的權力,他們就可做出多大的壞事,從而變成多壞的人。曆史上士人和宦官的大規模鬥爭,隻發生過幾次,但無不進行得驚心動魄,使讀者也激情澎湃,忘了它們本來無關大局,雖獲得了道義的高潮,在政治上卻隻是鬨劇。當時宦官胡鬨得過分——如果知道什麼是“分”,那也不是宦官了。張儉的手段也了不得:他上書請誅侯覽,未得批準,便自己動手,殺了侯覽的母親。第二年,侯覽回家治母喪,張儉再奏侯覽奢侈逾製及掠虐鄉裡的罪狀,又未得皇帝的準可,他也又一次自主行事,抄沒了侯覽的家。加上挖曹節(另一個大宦官)家墓等事,終於激出宦官的反撲,乃有著名的黨錮之禍。宦官、外戚、士人,這三大集團纏鬥經年,直到東漢之亡。黨錮之禍,生出一批道德典範,李膺、範滂等,以其勇氣和正直,激勵過曆史中許多偉大人物。此役雖在社會生活中是大破壞,在道義上卻是一場完全的勝利;用良心或腎上腺與壞人作殊死鬥,從此成為一個模型,德昭千古。至於如何將權力鬥爭轉化為道德戰爭,不用很久也要成為拿手好戲,連續上演。中國古代其實是政教分離的。政治上一切權力歸皇家,禮教則由士人司掌。在倫理方麵,皇帝不過是掛牌執事,連孔子也隻是名分上的通天教主。比如說,就很少有人記得孔子說過的一句話:“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對壞人厭恨過分,必將激之為亂。沒辦法,誰讓人家是壞人呢!古代王朝更替,後任喜歡把前任形容為十惡不赦,壞得不可思議的壞人,如周之詆商紂,如唐之毀隋煬。行動的正當性,經常需要通過對手的不正當性來實現,如果那一邊還沒惡貫滿盈,那就得讓他滿盈。給黨人立傳的範曄批評張儉“以區區一掌而欲獨堙江河”為不自量,恐未道儘人家的心事。這種鬥爭,不一定需要實際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失敗更值得追求。失敗是烈士之母;成功倒抹淡了悲劇的顏色,本來,它是可以像血一樣鮮豔的。古代士人的精神自虐未必限於道德一個方麵,隻是因為胸中規模有限,不能及遠,便反複搬出老劇,演得光芒四射。道德確實是激情的發動機,不僅台下的人難免看三國掉眼淚,台上的人也如此投入,自己把自己感動得再三欷歔。戲是好戲,隻可惜正事也跟著耽誤了。在黨錮事中,張儉沒能成為一號角色,因為他沒像範滂那樣慷慨投獄。張儉出逃,人們爭著收容他,引以為榮。小英雄孔融少年成名,便是因為他在十六歲上便敢於收留逃亡的張儉,名震遠近。但當時鉤捕嚴密,他所過之處,往往家破人亡,所以後人覺得他不如範滂,以一身牽累許多的人。但在今天看來,張儉的出逃,也未違人之常情,無可厚非。至於他為什麼不做範滂,古人心事,後人可以揣測,但畢竟是不可必的事。張儉晚年杜門不出,誰又知道他在想些什麼?而範滂給兒子的遺言,最可回味:“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在一個時代中,如果善惡必須表現得這麼極端,中庸竟然也是不錯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