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正道,悉達多修行六載,在菩提樹下成佛.. 母命難違,金蟬子酒亂真性,與嬌妻重溫鴛夢.. 詩曰: 爾時世尊心憨慈,宴樂三宮終不溺。 參訪鶉衣月林寒,坐禪巢頂雪山寂。 革缽羅樹悟正道,竹林祗園傳妙義。 一從白馬負經來,數聲清誓撥癡迷。 話說古天竺有個迦毗羅衛國。這一年春上,王後摩耶夫人妊期將滿。因是頭生孩子,按照當地風俗,須回娘家坐蓐。國君淨飯王即遣車馬侍從護送王後回天臂城——摩耶原是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途經藍毗尼園,王後見紅否出牆,滿園春色,心中歡喜,遂令駐輦,下車去園中遊玩:看不儘桃李爭豔,賞不完新柳婆裟;忽見一株無憂樹滿枝繁花,搖曳東風,端的可愛。便趨步過去抬手欲折枝花兒。不料驚動了胎氣,小王子便自王後右脅下徐徐誕生。 那王子落地,不需彆人扶持,就東南西北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時空中有仙子奏樂、飛天散花,又有九條神龍口吐清波,為王子浴身。那淨飯王聞訊趕來,見王子眉清目秀,甚為喜悅。遂與夫人商議,為其取名“悉達多”。 悉達多漸長。國王延請國內名師,教授王子五明六藝。王子天資聰穎,勤學不輟,因之文才武略,無不鹹備。時國王已年邁,滿心指望兒子日後能承桃繼位,遂立悉達多為太子;並聘娶耶輸陀羅公主為太子妃。公主妍麗嫻雅,太子深愛之。婚後不久,便生子羅睺羅。國王欣慰,又賜悉達多寒、暑、溫三宮。太子可依時令遷居。真是無冬無夏,不潮不燥,笙歌盈耳,鐘鳴鼎食!然太子心性多愁善感,悲天憫人,見人世間滿目弱肉強食、生老病死景況,為尋求百苦根源與解脫之道,毅然於一個春寒料峭之夜,離開嬌妻愛子,棄家修行。淨飯王知曉後,十分悲傷,遣大臣苦勸太子回宮。可太子心如磐石,不改初衷。國王無奈,隻得差本族中■陳如等五人侍從太子修道。 太子出家後,剃除須發,輾轉於摩揭陀國幾處山林間,訪道苦修:他“日食一麻一米”.著褐衣②,臥荊棘;修習“禪定”時,太子打坐靜慮,不知日月,以至“鵲巢頂,三層壘”..漫漫六載,便這般熬過去了。這年歲末,太子來到象頭山山下的尼連禪河畔,臨水照見自己蓬頭垢麵形容,領悟到僅以種種苦行磨礪身體,於參道無益,便對五侍從說要入河沐浴。眾人以為太子半途而廢,忿喟而去。太子隻好自己下河洗浴。浴畢,太子抓住水畔小樹,想爬上岸,可又饑又倦,渾身已無一絲力氣。正危急間,一個素樸秀美女子趕著雪白羊群過來。那牧女見水中太子奄奄一息,忙放下懷抱的羔羊,救他上岸。睹其麵有饑色,又去采野果,羼上雜糧,熬了一罐糜粥獻上。 太子吃罷粥,身上添了力氣。真誠謝過牧女,邁開步行了約十裡之遙,來到一棵高大的菩提樹下,見有一塊又圓又平的石頭。太子遂在石上鋪了些 五明六藝——明是學術之意。五明指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六藝指劄、樂、射、禦、書、數。 ② 褐衣——以獸毛或粗麻織製的短衣。為古代貧民衣著。 吉祥草,麵朝東方結跏趺坐,左手成定印.端身正念,發誓:“若不得正覺大道,寧可碎身,決不起坐!” 太子初坐不久,風起雲湧,下起大雨來。雨借風勢,斜打太子,眼看衣裳要濕,驚動了菩提樹守樹的仙女,忙牽扯繁枝茂葉遮護太子。 雨停後,卻又來了魔王波旬。波旬惟恐太子得道後會敗他的基業,奪他的香火,遂令眾羅刹、夜叉持刀弄劍,吆吆喝喝,驚擾太子。太子安坐樹下,巋然不動。任憑眾鬼怪刀光劍影,凶聲惡氣;他眉不皺,色不改,視若無睹。 諸魔鬨哄亂騰了三日,波旬觀太子不怖不恐,隻得鳴金收兵。眉頭一蹙,又生一計,令數十魔女,沐浴塗香,靚妝豔裳,去蠱惑太子。眾魔女個個美豔風騷,熟諳風情。見太子眉清目秀,氣宇軒昂,不禁春情勃發,將悉達多團團圍住,初舞之蹈之,搔首弄姿;繼而袒胸露尻,嗔笑嗲語,極儘撩拔之能事。那太子,目不斜,心不悸,瞑然靜慮,惟冀望斷大煩惱,得大智慧,解脫輪回之苦。諸魔女獻媚邀寵三日,鬢散釵斜,一身粉汗,見太子石頭人兒似的,不喜不慧,無動於衷,各自愧赦,懨懨退回。波旬無計可施,隻得率殘兵敗將駕狂風遁回欲界六重天了。 眾魔離去,雲霧消散。悉達多頓見穹蒼高曠,一輪明月,皎潔如水,灑向林野;乾坤清澄,天地圓融,四極無滯,湛碧空光。太子忽覺自身通體羽化,禦風倘佯於玉鑒朗星間;縹緲無藉,隨心翱翔於大千世界:瞰長川如帶,奇峰若諜,穀下紅芙蓉寂寞開放,澗中逍遙魚悠哉遊哉。驀然見赤日躍出,晨曦滿天,光明照徹四字八極;連自家五臟六腑、乙萬個汗毛孔都被滌淨了。太子返觀塵世眾生,瞬間徹悟了諸苦因緣,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正道! 悉達多得道成佛②後,遂去波羅奈斯城之鹿野苑“初轉法輪”,為曾隨他修行的■陳如等五眾說法。這五人聽了十二因緣③、四諦④、八正道⑤,心悅誠服,拜倒在佛陀麵前,口頌“釋迦牟尼”——意謂“釋迦族的聖賢”——願意皈依。佛陀欣然度化其為比丘弟子,共結為僧伽⑥。 斯時,佛、法、僧三寶具足。佛陀便攜五比丘遊化中天竺諸國,有摩訶迦葉、舍利弗。目連等人先後棄外道歸依,弟子日眾。初時,佛陀及眾弟子芒鞋瓦缽,遊方講學,十分清苦。至王舍城傳教時,有迎蘭陀長者皈依,將其竹園獻出;摩揭陀國王出資建精舍,供養佛陀及弟子。來舍衛國授道時. 又有給孤獨長老以黃金鋪地,購城南祗陀太子園林,築構齋宇,獻給佛陀;祗陀也奉獻園中樹木,稱為祗樹給孤獨園。佛陀居此間講道二十五年之久。 釋迦牟尼八十歲那年,遊方講學至拘屍那揭羅城外,覺壽限將儘,把衣 結跏趺坐——佛教坐勢,兩腿交叉,足心朝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譯音,意為無上正等正覺。 ② 佛——梵語佛陀簡稱,意覺者、大徹大悟智者。 ③ 十二因緣——佛教認為,”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生命亦是如此,其過程可分為十二十因果聯係的環節,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④ 四諦——佛教基本教義之一,諦即“真理”。四諦指苦、集、滅、道。苦諦:認為人世間一切皆苦;集諦:招感諸苦的煩惱業因;滅諦:指解脫苦果達到涅籙境界;道諦:為達涅籙之境的修習方法。 ⑤ 八正道——即具有四諦知識的“正見”、思維四諦之義的”正思”、不作一切非禮之語的”正語”、從事合乎佛教要求正當活動的“正業”、過正當合法生活的“正命”、勤修涅籙道法的“正精進”、明記四諦之理的“正念”、心專一境察悟四諦義理的“正定”。 ⑥ 僧伽——梵文譯者,簡稱僧。初指四人以上僧團組織、後單指單人出家人。 缽傳與迦葉,在婆羅雙林下安置繩床,枕右手,側身而臥,語弟子:“佛法無邊且永存。爾等精進勿怠慢。”瞑然圓寂。弟子大慟。法體於雙林間焚化後,其舍利子為摩揭陀等八國所分,各自建塔供奉不提。 卻說佛陀涅槃後,修了五百世的菩薩行,終證如來果身。有三身相。哪三身?——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為應身佛,呈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身如來居裟婆世界②,坐鎮王舍城靈鷲山,享祀大雷音寺。此寺為天竺第一大道場:有五進庭院,三重外廓,殿閣堂塔,鱗次沛比,飛簷鬥拱,金碧輝煌。依山取勢,蔚為壯觀。伽藍殿前植菩提樹、鐵力木、貝葉、擯榔,四時蔥茜;放生池中長女蘿、薛荔、金蘭、五色芙蕖,日日散香。 如來持無上大法力,靖除三界六道③妖邪魔障,掌管四大部洲輪回業報。 其十大弟子也都——證阿羅漢果,兩廂侍立;又有觀世音、普賢、文殊師利等八大菩薩左右輔粥;十六羅漢、五百弟子、三千比丘、比丘尼..隨佛修持。端的是“華蓋金幢彩幡曳,佛子濟濟大法弘”。 這一日如來入法堂升獅子座說法。但見他麵如滿月,眉似彎弓,目露慈光,手足如綻放斐荷。乃問道:“生命幾何?”諸菩薩微笑不語。一沙彌曰: “在旦夕間。”如來道:“你不諳佛法。”又一弟子言:“在飲食間。”如來複搖首。忽一比丘朗聲道:“弟子以為,生命隻在呼吸吐納之間。”如來定眼看去,見他約有三十歲,膚白而俊秀,眉間靈氣盎然,喜悅道:“爾知我法也!”問其法號,那比丘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道:“弟子拙號金蟬子。” 佛隨口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曰:“你能複誦否叩那金蟬即啟貝齒,更無滯澀,一字不漏,琅琅背了一遍。如來大喜,“金蟬子,你頗有靈性,若恒誌進取,鍥而不舍,必成正果!”金蟬歡喜,踴躍作禮,退回大眾中。 自此佛祖幾番獨召金蟬子,傳道授業解惑,金蟬果有慧根。不久便證了阿羅漢果。一日金蟬因侍候佛祖晚歸,同室比丘妒忌之,數叩門扉不開。金蟬遂施法力,自門縫入室。眾人皆驚:恐其以牙還牙。金蟬超然一曬,勸師兄弟除貪嗔之心,將那行住坐臥,都作道場,必有所獲。眾僧感動,以金蟬為知己,日益欽佩之。 忽一日,金蟬子接母親手書一封,略為:母患沉屙,恐不久於人世,亟盼睹兒一麵。金蟬係獨子,父早喪,母親將其拉扯成人不易。閱信大悲,急向都監告暇,隨送信的老仆人歸家。躦行幾日.回到舍衛城,入宅邸,趨上房,卻見母親正坐在客廳裡與娘子說話兒。施禮畢,不禁埋怨道:“家慈安康如舊,為何稱病?跑折馬腿也!”老夫人笑道:“我的兒,為母的想你了,故此謬遞尺犢,不然你如何肯來!”金蟬想的還是修行,急急道:“既然母親無恙,又見過麵了,不孝便回寺院也!”言未訖,娘子已失聲痛哭,以袂掩麵而去。老夫人罵道:“癡兒忒無情無義矣!你一去便是五年,撇下這般賢淑可人的媳婦守活寡,你不心疼,我還心疼!盼星星盼月亮般把你盼來了, 涅哭——又謂寂滅。本義指佛教徒經長期修行,達到滅除煩惱,脫離輪回,圓滿一切清靜功德之寂靜美好世界。為佛教最高境界。僧道士死亡也稱 涅籙。② 姿婆世界——婆婆,梵文譯音,意能忍、堪忍。指塵世。 ③ 三界六道——佛教認為眾生所居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後來道教也 沿用此說法:欲界又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 告暇——即現代所謂請假。 夫妻倆連句體己話未說便欲走,你修的是人道還是畜生道?還不快給你娘子賠罪去!” 金蟬原是個孝子,諾諾而退,循舊路去東庭。五載未歸,天井中的親樹已高過房簷,灑下婆婁影子;滿庭芳草萎,一檻春花豔,蘊含無限幽怨。金蟬子見娘子坐在假山旁一個石杌上,麵前一池碧水,浮萍間有小魚成對穿梭。 金蟬走近娘子,施禮道“無恙”,那婦人不理。金蟬隻好看水,碧波中一個佳人,黛眉微蹙,明眸蒙露,哀豔絕倫。金蟬滿心愧疚,道:“都是我拖累了娘子..”娘子低聲道:“夫君今日來,何時歸?”金蟬顧左右而言他: “我已證阿羅漢果,頗有些神通!”夫人不信:“你卻賣弄給妾瞧瞧。”金蟬子便趺坐定心,默念咒語,拘來水仙,須臾,他中現五色芰荷,大如車輪,馨香滿院。夫人驚喜不已,約一個時辰,蓮花隱去,夫人道:“甚妙,然妾仍思舊日無神通之人。”起身入室。片刻,傳出嚶嚶哭聲。 金蟬子呆坐池邊,直到日暮。使女遵命來喚兩口兒去吃團圓飯。婦人方新妝了,與丈夫同往中庭。家宴一開,老夫人令丫鬟銀勺分酒,至金蟬處、金蟬以手掩盞:“佛門戒律,出家人不得飲酒。”老夫人道:“今日卻是‘在家’,舀上!”金蟬子不敢違命,席間勉力吃了幾盞,覺頭重腳輕,便起身告退。老夫人吩咐使女送金蟬回東院安歇。金蟬雖有些醉,心裡尚明白,擺手道:“佛律戒淫,破了戒要墮畜生道、阿鼻地獄..還是去書房歇一宿吧!” 老夫人怫然不悅,道:“夫妻倫常,焉為破戒!佛祖慈悲,豈能坐視人家斷子絕孫?若有過愆,都在老朽身上!” 金蟬無語。丫鬟們便架起金蟬,娘子緊後護持,回到東庭。服侍金蟬沐浴、吃茶畢,夫人拂去眾使女,親燃起一盤篆香,借銀燭光輝,細細端詳夫君。五年過去,丈夫風采依舊,自己卻因每日以淚洗麵,憔悴了許多。且喜今宵重逢,夫人不覺麵熱心跳,至妝台臨鏡一瞥:頰如桃花,目若秋水。整個人兒煥然變了,豔 著如合巹之夜。情意恣恣,不可自抑,便卸了晚妝,褪了羅裙,隻著小衣,至榻前解大夫絛帶。金蟬子早已酒醒,閉目假寐,覺妻子給他寬衣,忙睜眼止道:“娘子,這萬萬使不得!”娘子不語,隻餳著眼看他。金蟬瞟見娘子桃腮飛霞,杏目矇矓,薄綃半袒酥胸,蟬紗隱透凝脂,美若仙子,姣似龍女。因吃了酒,一時亂了性,尋不著本神。正張皇失措,被娘子解了中衣、溫香軟玉撲到懷裡。金蟬子已心旌搖曳,不能自持,心想: “佛戒應恪守,母命亦難違。佛祖亦曾娶妻生子,小僧也積個孩兒留在家中,好代我伴侍親眷,日後傳宗接代也!”這般想,便放卻拘束,將娘子緊緊摟住。 初時,兩個口兒相噙相吮親熱,繼而金蟬騰出手來摩掌娘子綿軟豐乳。 娘子搖著烏雲般青絲,杏眼兒迷離仿佛霧中星月,玉腿間已濕如綴露之花,嬌喘籲籲道:“還撩奴家,急殺人也!”金蟬俯身就她。那婦人忽地一顫,負痛吟哦:“你果然是條羅漢!”金蟬心疼:“娘子..”夫人微顰而笑:” 郎君尚憶舊茲味否?”金蟬子懷疚,道:“欠債多矣,今日便賠你!”癲狂起來。夫人如久旱逢雨,勾緊丈夫,聲聲呼喚:“玉郎兒!”扭得似出水之魚。兩情和洽,甘美如飴。銷魂之際,金蟬子遂把修行之事看淡,思忖:“真是一刻值千金,神仙都不換!”自此在家盤桓,終日與娘子廝守嬉戲,樂而忘返。 玉郎兒——古代女子對丈夫的愛稱。 卻道金蟬子告假離寺後月餘,如來召十大弟子、八大菩薩,眾羅漢、金剛齊聚寶殿。時值孟夏,那觀世音戴阿彌陀佛寶冠。著五色雲霞天衣,白生生脖頸佩幾串瓔珞,柔夷般纖手持一技楊柳,嫋娜綽約出現在大殿上。引得眾佛子轉頭側目,齊凝青睞。 如來見狀,笑道:“觀世音,際去蓮池看蓮花開了沒有?若欲開,便稍等片刻,擷一朵來獻我。”觀音突盈盈視旨而去。如來遂開口道: “當年吾於婆羅雙林間寂滅後,迦葉集弟子五百在王舍城外七葉窟,將吾一言教結集,是為經、律、論三藏,流傳至今。參得其中三昧,可證阿羅漢果!然吾觀欲界塵寰,畢竟苦修得道者少,無明有漏者多!問以故?——譬如渡河,舟大乘眾,船小乘寡。乘者,載巴!昔時之法,隻渡打坐麵壁之輩,不渡世俗之眾。法筏小矣!各今欲說大乘教怯三藏,為達涅槃有‘六度’、‘四攝②,僧俗居士修之,無須餓體勞骨:行止坐臥,隨時參禪;寺院家居,皆是道場。慈航普渡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爾等以為如何?”問畢,隻有迦葉因受師父褒揚聽得仔細,應聲答道:“師父,弟子以為: 小乖郭外月,大乘庭間花。 隨時可參訪,馨香百姓家。”而其他弟子大都抓耳撓腮,焦躁不安如來見狀,隨住了講,責道:“爾等心不在焉也!” 目連笑道:“都怪觀世音這般招眼!”如來歎道:”如此,我空有至理妙義,怕也是嘴上抹石炭——白說!”文殊菩薩向以智慧見人,因平素如來事事倚重觀音,心中不甚受用,乘譏獻策道:“莫如把她遣派千萬裡之遙,另立道場,有事召之,無事自回隻如此殿堂方可清靜!”普賢為一日邀觀音吃茶,竟遭婉拒,亦附議道:“去南贍部洲最好!”如來微微頷首。 忽見觀音拈一枝粉荷入內,那花兒嬌嫩欲滴,蕊含芳露,襯著觀音玉容情姿,反比花又勝一籌。大眾瞠日,如醉如癡。觀音趨佛寶座前獻花。如來接過,賞看把玩,“好花,好花!”問諸弟子:“知其何處來?”弟於亂紛紛應答,或曰:“從水中來。”或曰:“自藕上生。”如來看觀音,觀音綻笑啟齒:“此花自無中來。”複問:“往何處去?”答:“往空中去。”如來笑道:“便叫它‘往空中去’!”拋花於空,隻見它飄飄悠悠,轉眼不知所在。如來道:“觀世音,你看它落於何處?”觀音開天眼,運神通,霎時便遙視了三千大乾世界。見那枝荷花落在一片湛藍大海中,隨波浮向一個海島。島上喬鬆修篁,泉吟鶴影,清幽宜人;崖畔峻石鏤洞,潮湧濤鳴,聲若梵音,觀音忍不住讚道:“好個去處!”如來趁機道:“此乃南贍部洲南海中之普陀洛伽山。你既喜歡,何不去彼處設一道場,傳我教三寶,驅暗攘昧,教化一方?”觀音失色,知其不可更改,悲戚道:”此乃恩師擢舉,敢不從命?隻不忍遽離蓮台也!”如來道:“靈山與南海雖數萬裡之遙,但依你神通,來去不過三兩個時辰,可常來看顧。” 觀世音隻有應了,又道:“弟子蒙師父不吝賜教,法力日增,近日修得能呈三十三應身相隨緣顯化,度脫眾生,願一一展示,請師父指點。”如來稱善,觀音便在大殿上變化。隻見她倏忽持楊柳淨瓶,灑點甘露,雍容大度, 六度——佛教指由生死此岸到達涅籙彼岸的六種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② 四攝——指大乘佛教攝受、救度信徒的四種方式:布施、愛語、利行、(利於眾生的行為)、同事(與眾生共同行動) 帔據飄逸,民間所謂“楊柳觀音”;須臾又立於兩扇蛤蜊殼中,如美人出浴,嬌慵可愛,乃是“蛤蜊觀音”;轉瞬則麵若少艾,雙手拈蓮,坐於田田荷葉之上,天真殊美,清雅純情,是為“持蓮觀音”..那觀世音依次將三十三相現出。如來閃慧細細觀看,油然讚道:“美哉,美哉!觀世音內心空湛無礙,外相端莊妙麗,儘得我佛門風骨流韻矣!” 那觀音便施禮辭彆如來。如來不免惆悵,遂道:“你去南海,自當勤勉,然救苦救難,乃無量之事,亦應體恤自己。我著龍女為你內侍,惠岸為你護衛,二十諸天隨行,聽你調遣。再賜爾四方呼救、分身無術時有千手千眼,廣大神通!”觀音叩頭謝了,趨前,如來俯身切切授了口訣。眾弟子豔羨不已,道:“師父,何謂千手千眼?也讓我等長長見識。”觀世音果然靈慧,頃刻之間,已得了大法力。見如來應允,便跌坐蓮花寶座,放億萬道光彩;麵有三目,正麵二手當心合掌,十六手分持金剛杵、三戟叉、寶輪、寶珠、寶印、寶鈴、錫杖、蓮花、楊柳、琵琶、胡琴,箜篌;又施無畏印、把絹索,灑雨露;餘九百八十二千臂,如菊花之瓣疊現於瑞靄彩霧中。手手皆有一眼,明眸流眄,洞察三界。誰知這一看竟看出毛疵來了,急斂祥光道:“弟子望見金蟬子破戒後兀自煩惱,我去救他則個!”如來開慧眼也看見金蟬子正在自家蓮池畔失魂落魄,唏噓傷悲。佛祖內心惋惜,不免嗟歎,吩咐觀音速將金蟬帶回。觀音急縱祥雲去了。 卻道金蟬在家與娘子朝歡暮愛,不知日月。這天在庭院賞花觀景,為討夫人歡心,要變滿池五色蓮花。卻久久入不了定。內心煩躁,好容易尋到遊神,歸了源,因法力衰微,勉勉強強現出一朵紅蓮,又小又鏽,隨風而凋零。金蟬不意五年苦修,付諸東流,大慟。娘子安慰,他道:“都怨你!”娘子委屈,去請老夫人。老夫人趕來勸說,亦無果。正悲痛欲絕間,忽聞半空傳音:“金蟬子,佛祖喚你回去!”金蟬抬頭見是觀音菩薩,悟道:“弟子便歸!”觀世音即拋下一朵蓮花,令金蟬子踞坐其上,一陣風攝走了!撇下娘子與老夫人,大哭小叫道:“無怪這負心郎不願回家,原來有這等美貌女仙為伴!” 觀音解金蟬子回到如來麵前。如來歎道:“可惜了一條羅漢身!”金蟬慌得五體投地,央求:“世尊恕弟子破戒之罪!”如來正色道:“戒為無上菩提本,豈可冒讀!既忤犯了,該墮阿鼻地獄,入七重鐵城,受風刀解身、火灸斧研之苦!”金蟬聞言,淚如雨下。觀音不忍,代他求情道:“金蟬子破戒,理應受罰。姑念其迫於母命親情,不得已而為之。願我師慈悲,令其滅度,我將他帶到南贍部洲、中華之土,尋個好人家托生了,叫他吃齋念佛,世世修行。地獄少一個冤鬼,世間多一個善男,何樂而不為!” 如來聽了,微笑點頭:“好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便依你言。” 問金蟬子:“你願寂滅,隨觀音菩薩轉生東土麼?”金蟬知可避地獄之苦,歡喜不已,連聲應承,頂禮拜謝了。遂離大殿,去僧房沐浴畢,結跏跌坐,入定調息,吐納漸微。少頃,已坐化了,觀音見金蟬子遊魂無著無落,被陰司夜叉追得亂跑,遂揮楊柳枝抽了一下,趕走夜叉,袖了金蟬。辭彆如來及眾佛子,令諸天開道,龍女惠岸殿後,縱起祥雲,浩浩蕩蕩往東土而去。 觀世音菩薩一行離後,如來沉忖良久,抬眼看座下,黯淡無色,開口道: “觀世音一個女子家尚自立門戶,文殊、普賢,爾等法力不凡,更應另辟叢林,廣傳弟子,壯我釋門聲威!”便令文殊菩薩去東土清涼山,普賢往光明山②,即刻起程,赴彼再造伽藍③。二菩薩啞已吃黃連——有苦道不出,也是自作自受,隻有諾諾退下,收拾行裝,辭佛祖而去。如來見他倆去了,稍覺舒心了些,重開法會,與諸弟子談經說法不提。 要知後事如何,下回分解。 清涼山——即五台山。 ② 光明山——指峨眉山。因其晝有“佛光”、夜有“佛燈”,一片光明,國人附會 為普賢道場。 ③ 伽藍——梵文音譯,原意僧園,泛指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