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1 / 1)

青花瓷 吳蔚 2235 字 12天前

伴隨技術的發展及民窯的壯大,青花瓷開始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主流瓷器,盛銷不衰。僅萬曆晚期,經荷蘭東印度公司運送至歐洲的景德鎮青花瓷將近百萬件,運送至荷蘭的瓷器總數超過三百萬件。青花瓷以濃厚神秘的內涵對歐洲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崇尚中國文化,喜愛中國瓷器,幾乎達到如癡如醉的地步。雖然塵封多年的樊高案、崔國懋案以及去年發生的吳明官暴斃案終告水落石出,然主謀均已死去,甚至金家仆人喬大、喬二兄弟也在被官兵追捕時跳澗自殺,當事者隻剩下了魚量一人,要取得完整口供,勢必要落在她身上。然魚量表現出了驚人的頑強意誌,抵住了所有的慘烈酷刑,經曆了無數次的死去活來後,仍沒有招出旁人來,隻稱所有事情均是她一人所為,理由仍是還景德鎮青山綠水那一套。由於沒有彆的實證證明金英等人卷入其中,多樁謀殺案,包括秢稠被殺案,遂落在魚量一人頭上。而官府雖知多有本地世家大族牽連其中,亦不願意土著與民窯矛盾進一步激化,遂刻意隱瞞了真相。就連魚量被斬,也是專門押到饒州府行刑。鎮人聽說魚量因愛子慘死而仇恨景德鎮民窯,一力要搞垮瓷器行業,不免又是驚詫,又是佩服,更好奇到底有多大的恨意與力量,才能促使一個弱女子有膽子與全鎮十萬瓷工對抗。然很快發生了一件大事,吸引了全鎮乃至天下人的目光——萬曆皇帝因禦窯廠遲遲燒製不出龍缸而很不高興,監工潘相遂將怒火發泄到工匠身上,下令酷責工匠,三日之內,便拷打死了五人。龍缸匠童賓雖不在受刑之列,卻難過萬分,如同身受。瓷器是泥土與水、火的藝術,燒製龍缸,雖然泥料、色料、繪畫、造型等都極其重要,但最終要經過窯火的燒製後,才能成器,一切都要“出火而後定”,因此火被認為是重中之重。由於火具有不可控性,因而要燒製出稀罕之器,除了人力之外,相當一部分要靠天工,即所謂“窯變”,“不依造式,忽為變成,或現魚形,或浮果影”。之前開窯時習慣用處女祭窯,便是認為火窯能吸取女子鮮血精氣,之後燒製瓷器時便凝結為異象,促成窯變。童賓不忍見到同伴受苦役之累,卻又沒有好的法子,思及禦窯廠口口相傳的“瑩童窯變”(宣德年間,禦窯廠尚能燒造絕品鮮紅瓷器。當時皇帝祭天,所有祭品都要用鮮紅瓷器,對工匠催逼極嚴。然鮮紅瓷器折青率極低,號稱“一窯一寶”,意思是一滿窯瓷器最多也隻能燒出一件合格的鮮紅瓷器,工匠們束手無策,完不成任務,亦不斷受到監工大臣鞭打。老窯工之女瑩童常聽說窯變之類的事,不忍心父親及其他工匠遭受監工荼毒,便借口探望父親,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中。等到窯門打開時,全窯瓷器都燒成鮮紅,如同燃燒的火焰。人們都說是因為窯火得了瑩童精血之氣,才會如此。)故事,終決定以己身殉窯,當晚跳入了熊熊烈火中。翌日開窯,龍缸竟成。眾工匠無不淚下,收童賓遺骸葬於鳳凰山下,又在禦窯廠旁為其建祠一座。童賓被尊為窯神,又名火神,成為與高嶺土神(高嶺土神:即陶瓷原料之神,是陶工對景德鎮所產高嶺土的神化。)及製瓷師祖趙慨並列的三大行業神靈。後人有詩稱讚童賓義舉道:“龍缸有衖自前朝,風火名仙為殉窯。博得一身煙共碧,至今青氣總淩霄。”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潘相對燒出的龍缸不滿意(萬曆年間,景德鎮禦窯廠始終沒有燒出合式樣的青花龍缸。明神宗即萬曆皇帝下葬時,隻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間製造的青花龍缸,此即定陵(萬曆皇帝陵墓)出土的青花龍缸。缸的高度和口徑均為0.7米,外部刻有“大明嘉靖年製”的題款,二條青龍騰雲駕霧,神氣活現,栩栩如生,是中國青花瓷器中的罕見之作。),繼續催逼工匠,終於令矛盾徹底激化。憤慨的工匠聯合起來,奮起反抗,縱火燒毀了禦窯廠。潘相見局勢失控,嚇得隻身逃走。還是通判陳奇可出麵調停,勸說工匠散去,才沒有令事態進一步惡化。不想潘相反而向萬曆皇帝參了一本,誣告陳奇可煽動亂民暴動。陳奇可被逮捕入京,下錦衣衛詔獄,後死在獄中。潘相越發橫恣,招來更大的公憤。他以礦稅使身份到上饒勘驗礦洞時,命當地接待,知縣李鴻不但避而不見,還告誡縣人:“敢賣給潘相一行食物者,立即處死。”結果潘相到了上饒,處處找不到吃喝,隻得灰溜溜地回去。朝中正直大臣亦紛紛上書彈劾,終迫使萬曆皇帝將潘相召回北京。這樁工匠大鬥太監的故事,至此總算告一段落。童賓殉火死引發的工匠之變意義極為重大,自此官窯生產一蹶不振,“役亦漸寢”,再也沒有恢複元氣。一度輝煌的禦窯廠形同虛設,處於半死不活的停工狀態,亦如同大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命運。而民窯則徹底擺脫了官窯的束縛,以自由奔放的嶄新風貌登場,由此開啟了曆史上最有藝術特色的青花瓷發展時期,顯示出了非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民窯青花瓷外銷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麵。再說民窯。秢稠事件後不久,周時臣即辭去雜幫會首一職,又公然表示要娶魏希光為妻,驚世駭俗。作為違反行規的代價,他與魏氏將終身不再涉足瓷器行業半步。周、魏二人就此退出了景德鎮的精彩舞台,卻贏得了二人的自由世界。許多年後,還有人在蘇州見到周氏夫婦,仿若一對神仙眷侶。而周時臣雖退出瓷業,卻在繪畫、園藝上又開創了一番事業,傳奇聲名不墜,更享以高壽,一直活到九十三歲。幸運的是,景德鎮瓷業並未因為周時臣、魏希光的離開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吳明官孀妻李新喜正式接管了吳窯,不顧諸多禁忌,更不顧因纏足而行動不便,大膽走進窯屋,爬上窯弄,大聲宣告吳窯再度開張。鎮人驚駭之餘,亦對其膽量佩服有加。在李新喜的主持下,吳窯重新恢複了生產,且又燒出吳窯聲名在外的鬥彩係列,成色不在昔日吳明官“青花見三色”之下。有謠傳說,吳窯工匠得到過周時臣的暗中指點,所以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撐起吳窯一片天。周時臣弟子吳祥瑞後被無罪開釋,繼續留在景德鎮學習製瓷。學藝多年後,終將中國的青花製瓷技術帶回日本,對日本瓷器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成為裡程碑式的人物,日本稱其為“祥瑞手”(今存世帶有“五良太甫吳祥瑞造”款識的瓷器,基本都是青花品種,一般色澤都較明快,其裝飾題材多為中國的傳統圖案。)。徽、都、雜三幫之爭並沒有就此結束,一直延續到入清之後。但這也不全是壞事,畢竟有市場即有競爭,有競爭才能有進步。而自王五之後,景德鎮很長時間內都沒有人再燒出“青花見五色”來。直到入清之後的康熙年間,工匠吸取中國繪畫技法,提高了配料分水技法,即事先將青料加工成濃淡不同的料水,將料水分成“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種深淺不同的料色。工匠畫料時,又引入了西洋畫明暗法,以“頭濃”勾線或做小麵積的彩飾,再用青色純度最高、明亮度最強、顏色最為豔澤的“正濃”“二濃”“正淡”各色料水分染,以最清淡的“影淡”做青、白間的過渡色,渲染出濃淡有彆的不同層次來,使之達到“墨分五色”的藝術效果。有手段高明的周姓巧匠甚至能在一筆之中分出深淺不一的筆韻,“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墨彩紛呈,濃淡有致,筆力柔細中見蒼勁,氣韻生動,瀟灑飄逸,與中國水墨山水傑作有同工之妙,此即為傳說中的至尊瓷器“青花見九色”。有詩稱讚道:“千峰翠色添新霽,青花濃淡出毫端。”可謂占儘風流。伴隨技術的發展及民窯的壯大,青花瓷大量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主流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盛銷不衰。僅萬曆晚期,經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於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當時歐洲各國興起海上冒險,發展外海商機。其中葡萄牙最先在東南亞地區建立殖民地及商業發展,並強行占有了澳門。荷蘭意圖步葡萄牙後塵,往東印度地區發展,遂成立了聯合公司,即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荷蘭國家議會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具有貿易壟斷權。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家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的公司,也是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準與其他國家訂立正式的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160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員韋麻郎經由馬六甲海峽由巴達維亞抵達澳門,與葡萄牙戰爭失敗。荷蘭人被迫離開澳門,改在澎湖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但被明軍驅逐。荷蘭人遂轉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島(今中國台灣)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設立據點,建立了台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直到1662年被明鄭成功(其事跡詳見同係列《柳如是》)打敗為止,稱之為台灣荷蘭統治時期。當年建築如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等遺跡至今猶存。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將近二百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為貿易史上的奇跡。)運送至歐洲的景德鎮青花瓷將近百萬件,運送至荷蘭的瓷器總數超過三百萬件。青花瓷以濃厚神秘的內涵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崇尚中國文化,購買收藏中國瓷器,幾乎達到如癡如醉的地步。九九藏書當時北歐瑞典有個地位顯赫的貴族,酷愛中國瓷器,卻又嫌荷蘭東印度公司運來的瓷器圖案太過普通,不能顯示他尊貴的身份,遂事先繪製了圖案,不惜重金,派遣專使萬裡迢迢到中國定做瓷器。專使在海上漂泊了好幾個月,雖最終平安抵達景德鎮,隨身攜帶製瓷圖紙卻被海水打濕,圖案四周滲出一圈淡淡的水痕。工匠接活後,發現了海水殘跡,但由於語言不通,交流困難,不能確定是否是主顧的本意,隻好完全忠實於圖紙,不僅燒出了貴族指定的圖樣,還用高超的分水法將水痕也燒製到了瓷器上。貴族收到瓷器後,發現圖案外麵有淡淡色暈,很不高興,然當他將瓷器與圖紙比照時,這才發現了原因,情不自禁地擊節讚歎。這件由於誤會製成的瓷器,成為了舉世無雙的絕妙珍品。消息不脛而走,趕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在歐洲再度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物熱。瑞典王後烏爾利卡對東方中國魂牽夢縈,特意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後島上建造了“中國宮”,在宮中擺滿了中國絲綢與瓷器。皇後甚至還學著種桑養蠶,雖然蠶種抵不住北歐寒冷紛紛夭折,但皇後對中國文化的狂熱由此可見一斑。由於獨一無二的風格與瓷器的難以複製性,中國青花瓷獲得了世界範圍至高無上的評價。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有一本名為《葡萄牙王國記述》的書出版,內中讚美中國瓷器說:“這種瓷瓶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及水晶都更加可愛。”“尋常工作經千指,物力艱難那得知。”巨大讚譽的背後,凝結著無數中國工匠的心血與汗水。他們追求卓越品質,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即所謂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人們沒有忘記他們的辛苦,世界亦永遠記得他們的存在,卻總是忽視浮梁百姓的奉獻——他們永久地犧牲了家鄉的山川靈氣,才換來“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裡雷”的繁華畫圖。許久許久以前,人們總是習慣依偎昌江懷抱,枕著一脈碧水,聽它從容敘說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江麵上有白綢子一般的白鷺翩躚飛舞,江邊柳叢深處不時傳來鶯鳥的婉轉嬌啼。江上新晴暮靄飛,碧蘆紅蓼夕陽微。富貴不牽漁父目,塵勞難染釣人衣。白鳥孤飛煙柳杪,采蓮越女清歌妙。腕呈金釧掉鳴榔,驚起鴛鴦歸調笑。山巒疊翠,河水潺潺。田園淡泊,野趣橫生。這個仿若世外桃源的地方,名叫浮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