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完結之卷(1 / 1)

伊達政宗 山岡莊八 2966 字 12天前

花費五年時間寫成的《伊達政宗》一書推出後,受到眾多讀者的愛護,筆者謹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在近代社會裡,能夠連載一年以上的長篇,可說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整個曆史演進當中,想要對過去某個人物的生活背景、一生事跡做完整的追述,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時代的演進及一個人的生命發展史當中,了解到人類生存的意義。如果想要以先人為背景,重新評估身為現代人的價值,那麼伊達政宗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人物。因此過去我曾三度試圖寫下伊達政宗的事跡,但是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戰國武將當中,他是少數幾個能和信長相提並論的名將之一。因此在著手記錄他的生平事跡時,往往必須添加一點筆者的人生經驗才行。天正十年(一五八二),當織田信長於本能寺切腹自儘時,伊達政宗年僅十六歲。但隨後即在其父的帶領下,逐漸嶄露頭角。信長於四十九歲那年死去,當時政宗隻有十六歲,兩人之間的年齡差距足足有三十三年之久。這三十三年的差距,使得政宗所生存的戰國時代劃上了休止符。在信長死後的第三年,也就是政宗十九歲時,其父為畠山義繼殺害。為了報殺父之仇,政宗開始如阿修羅般地進行奧羽製霸之工作,甚至將觸角伸展至會津,但是這次的製霸行動卻因秀吉進攻小田原而告結束。此事對政宗而言,無疑是其一生當中最大的挫折。此外,甚至連其親生母親也因為畏懼秀吉的威勢,在為了顧全伊達家的情況下,轉而和其兄長最上義光合謀,企圖殺害政宗,以便由其弟小次郎繼承伊達家業。因此,當政宗接獲秀吉命其參與小田原之役的通知後,為了化解母親和最上義光的陰謀,不得不含淚殺了弟弟小次郎這個禍根,然後才向小田原出兵。以二十四歲之年遭逢如此巨變,政宗內心的挫折感實非筆墨所能形容。在此之前,他隻知道運用手腕和頭腦,進入這個以侵略為主的戰國世界,期能一舉奪回會津、安積、岩瀨三郡,攻陷小田原城,然後班師返回米澤城……由於具有卓越的才能和生活能力,因此政宗從來不會試圖掩飾自己的鋒芒。“這個猿麵冠者……”他對秀吉所展現的叛逆跡象,令秀吉既吃驚又佩服。根據我的了解,政宗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性,主要出現於豐臣家的沒落期至德川家的勃興期之間,亦即所謂太平時代的開顯時期。由此看來,他真不愧是一位具有先見之明的文明批評家。當時在日本有所謂的“伊達風”,其所引發的奢華風氣,往往令聞者為之咋舌。中年以後,政宗接受家康、秀忠的委托,成為大長老,重新睥睨天下動向,開啟一族永續之道。這些傲人的成就,全是由於他那不屈不撓的叛骨精神在背後支撐所致。如果這份叛骨精神始終不成熟,那麼人類的幸福之芽必將枯死,而政宗也會墮入低俗的野狐禪中。良質的叛骨精神,是不向任何人屈服(當然也不會屈服於藏在自身的利己心)、能夠自由自在地伸展,進而達到大悟境界。由此看來,叛骨精神即相當於進步的基礎。或許伊達政宗的一生,就是在這種於領悟中迷惘、於迷惘中得到領悟的情況下度過的吧?更重要的是,伊達政宗至死為止,仍然不忘展現人類氣概的重要性。就現代常識而言,伊達政宗闡明了一個難以言喻的事實。那就是,他並沒有禁止陪臣們在其死後殉死的風氣。當然,當時的日本社會仍然殘留著殉死的風氣。例如,當秀賴於大阪城自殺時,其近臣也有很多人隨之自殺。但是對陪臣本身而言,這實際上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因此,在有生之年一直不斷砥礪政宗的家康,早在生前即明令禁止這種風氣。“與其殉死,倒不如抱持這種精神在有生之年竭儘心力為公家服務。”仔細想想,這種想法倒也不失自然。但是,比家康更為辛苦的政宗,卻未特意加以禁止。政宗於寬永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以七十歲高齡死去之後,隨即有許多家臣跟在他的身後切腹自儘。殉死者的姓名及年齡大致如下:石田將監豐純(四十八歲)鬼庭采女兼綱(四十四歲)佐藤內膳吉信(二十九歲)青木忠五郎友重(三十二歲)南次郎吉政吉(二十二歲)加藤十三郎安次(二十三歲)菅野莊右衛門重成(四十一歲)岡崎喜齋(七十五歲)入生田三右衛門元康(六十歲)桑折豐後綱長(六十六歲)矢目伊兵衛常重(六十三歲)小平太郎左衛門元成(六十三歲)小野二左衛門時村(五十—歲)渡邊權之允重考(四十七歲)大槻右衛門定安(六十一歲)以上共計十五人。“我們要追隨伊達公於九泉之下。”雖然這是一種遺風,但是卻未免太過慘烈了。政宗死後,這些近臣一心隻想到:“我們一定要追隨殿下而去!”這是身為武士應有的表現。在當時,每個武士都有一種信念:“對於死絕無二話可說。”由於執著於這種信念,因而他們毫不猶豫地切腹自儘。然而,實際上殉死的並不隻是這十五個人而已。因為一旦主人殉死,則其家臣也會跟著切腹自殺:甚至主人未能殉死時,家臣也往往必須代替主人殉死。他們之所以選擇殉死,主要是為了表明對主上的情誼絕非虛假。談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政宗生前不禁止這十五個與他同葬在經峰的家臣殉死呢?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在其遺訓的第二條裡,曾經提到儉約的重要性。既是儉約,當然必須忍受各種下自由的痛苦。“既是人生的過客,又有什麼好痛苦的呢?”這是政宗的說法。“不論是多麼難吃的食物,也必須把它吃掉!人類原本就是過客,又有什麼好挑剔的呢?”此外,最後一條(第四條)也提到:“臨去之前,必須好好地和子孫兄弟打個招呼,然後才能放心離去。”人生觀比家康更為淡薄,堅信“人生乃浮世之旅”的政宗雖然認為儉約十分重要,但是卻讓二十多名家臣為他殉死,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也許這些人是真的想死吧?……)或許政宗是這麼想的吧?不過,政宗當然也不希望成為他人生九*九*藏*書*網命的打擾者。在殉死的家臣當中,有像岡崎喜齋那樣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有佐藤內膳、南政吉、加藤安次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這些人就好像背負著十字架的殉教者一樣,已經到達生死如一的境地。現代的傳教士經常喜歡利用殉教者來鼓吹他人信教,但是據我所知,這些人並非全部都是自願背負著十字架殉教的。所不同的是,為政宗殉死的家臣,是真的抱持必死之心,希望追隨主上於九泉之下。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覺悟……這種對生死的領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武士道,是君臣之間情誼的表現。正因為如此,所以政宗才不曾禁止其臣下殉死吧?生死和幸福、信仰一樣,具有外人所無法窺知的神秘感。這就好像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些人因為認為吃偷盜物資是違法的事情,所以寧願活活餓死一樣。在這些人的觀念裡,與其食用偷盜物資而苟活於世,倒不如餓死以免受辱。同理,為政宗殉死的家臣也許認為死了比活著更有意義,所以才做此決定吧?在這個各種人都有的現實世界裡,生死問題遠非我們所能想像……因此我們當然也不能橫加乾涉。也許政宗就是因為已經了解到這一點,所以才未特意乾涉陪臣們的決定吧……?家康之所以禁止殉死,完全出自一種身為指導者的理論教育。換句話說,家康認為生命是上天所賜予的,因此最終仍須奉還公家。不過政宗的看法卻又不同。他認為人類的生死觀是不容他人乾涉的,因而並末嚴令禁止家臣殉死。(有些人認為殉教或殉主比活著更有意義……)事實上,政宗曾在淺草地內看過殉情而死的男女之屍體。不論是殉情、殉教或殉死,都是值得尊敬的行為……既然有此認識,又何必刻意加以壓抑呢?另外,根據政宗遺言所建造的政宗廟,其屋頂、梁柱、門扉,甚至每一根釘子左右都不均衡,以致門扉搖搖欲墜。事實上,這是政宗故意製造出來的效果。許多曾經到過仙台的旅客或許已經發現,除了廟宇之外,甚至連牆邊的樹木也有上下凹凸不平的現象。或許如此才能保持整體的統一吧?“世間之人有各形各色,下但臉形各異,甚至連想法也有所不同。在這個由各形各色人類聚集所形成的社會當中,使其心誌統一乃是身為君主的任務。即使外在下能統一,但是內在卻絕對必須保持統一、協調,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這種想法乍聽之下似乎有些彆扭,但是仔細想想卻又不無道理。而政宗至死都不肯讓愛妻看到他的模樣……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想法……總之,政宗的想法和一般人的想法,是全然不同的。此外,還有一個問題相信也是讀者們極感興趣的。那就是:終生勞碌的伊達政宗究竟擁有多少妻妾呢?除了在我書中曾經提到的南蠻愛妾之外,傳說中還有以下幾位人物。“擁有南蠻愛妾的隻有伊達一人。”當時社會上有此傳聞。由於和喜好女色的大久保長安之間交情頗深,因此年輕時候的政宗想必也曾閱人無數。如果政宗不是生長在戰國時代,那麼恐怕將會遭遇極大的危險。但是在當時,男人拈花惹草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當然,如果在十三、四、五歲就縱情於色欲的話,則必導致愚劣的行為。更何況,有些人往往企圖利用美色為餌,使人深陷其間而無法自拔。政宗在十三歲那年即迎娶三春城主田村清顯之女愛姬為妻,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早在思春期前就娶了正室,但是為了避免年輕人無端浪費精力,乃令這對小夫妻分開居住。正室和政宗的感情一向十分融洽。在戰國時代裡,武將和正室之間的生活有許多煩人的禮儀,和側室之間的交往就輕鬆多了。根據記錄顯示,政宗的侍妾即使加上正室田村氏,總共也不超過八人,但實際上當然下隻這個數字。政宗的第一個側室,是生下宇和島秀宗和飯阪宗清的飯阪氏。這位飯阪氏和正夫人田村氏一樣,均極為多產。其次是生下岩出山城宗泰的塙團右衛門之女。此女是政宗於前往岩出山城時認識的。在這之前,他所喜歡的是多田氏。繼多田氏、塙氏之後,乃是宗信的生母。此女隻知出自岩鼻城,但姓名不詳。原先我打算也將此女寫進當中,但由於資料不全而難以決定其性格,所以隻好放棄。再說,有關女性的部份著墨太多時,則讀者難免會對主角的品性、人格產生懷疑。緊接在岩鼻城側室之後的,便是生下宗高和牟宇姬(石川氏敬室)的柴田氏。至於這個柴田氏和伊達成實之養子宗實的生母芝多氏是否為同一人,則截至目前為止仍然無法確切得知。此外,還有生下一關宗勝的隻野氏及嫁給京極高國為妻之麼女千菊姬的生母村上氏。總之,政宗除了正室以外,還有飯阪、柴田、多田、塙、芝多、隻野、村上等七名側室,合計共有一妻七妾。政宗並不像豐太閣那樣,唯獨偏愛澱君一人。也不像家康那樣,擁有多達十五名的妻妾。在當時,一個男人擁有七、八名妻妾,是相當正常的情形。當然,男人們偶爾也會在外麵拈花惹草,但這隻不過是一時興起罷了,街不至於因而耽溺於女色。更何況在其身邊還有很多英俊的小廝哩!不過,政宗對於來到其身邊獵取女色的男子,可說厭惡到了極點。例如有次秀吉來到伏見宅邸拜訪政宗,恰好政宗有事外出,於是秀吉乃請乳母喜多女居中撮合,在和其侍女交歡之後始行告退。政宗知道這件事後,自然極為震怒。“笨蛋!難道他忘了政宗也是男人嗎?”於是他立即下令將喜多女謫居他處。不過,政宗的憤怒是相當有趣的。身為男人,自己身旁的美婢既未沾惹,又怎能容許其他男人捷足先登呢?難怪他會對秀吉的行為感到憤怒。對一個男人來說,其他男性跑到自己的地盤來侵犯女性,是一種莫大的侮辱。自己的乳母非但沒有加以製止,甚至還居中撮合,難怪政宗說什麼也不肯原諒她。儘管侵犯自己婢女的人是秀吉,但是政宗卻絲毫不曾壓抑自己的憤怒,由此可見一個男人的征服欲有多麼強烈。政宗具有相當豐富的文才,可說是一位風流雅士。他的作品包括漢詩、和文、和歌、謠曲和俗謠,很多歌謠至今仍為人們傳誦不已。在政宗所處的時代裡,寫作和歌乃是大名的基本教養之一。而且,如果對方即興寫作狂歌,那麼自己也必須立刻寫出一首狂歌來回應才行。根據記載,政宗曾在由京都返國的途中,前往詩仙堂的隱棲去拜訪石川丈山,並且力邀石川與他同返仙台。由此可見,政宗乃是好學之人。不過丈山並未接受政宗的邀請,改而推薦其門人大島良設前往仙台。政宗除了跟隨良設學習漢詩之外,同時也隨豬苗代兼如學習古今集,並且下時召開詩歌會或舉行連吟。和家康的情形一樣,政宗好學的精神亦成為其人格伸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好學使得他具有敏銳的感覺、果斷的實踐力及細密的策劃力。雖然這是與生俱來的才智,但是由於傳聞他是萬海上人轉世,因此更加充份地具備了成功的素質。當母親和弟弟小次郎設計毒殺政宗時,為其調配毒藥的是禦典醫高屋喜庵。政宗雖然知道這件事情,但是並未處罰喜庵。這件事情過後不久,政宗寫了一封信給喜庵,告訴對方自己的腳不慎被火燒傷,請他立刻前來為其治療雲雲。“昨夜大醉,不慎為火燒傷,接信速來為我醫治腳傷……”對於曾經想要毒害自己的喜庵,政宗卻毫不在意地請他前來為自己療傷。這種豁然的表現,適足以說明政宗的處世態度。當然,這和他的生死觀也有很大的關聯。“生命是我所不了解的事情。”這是一種生死如一的實踐精神。“不知生,焉知死?”既然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又何必一味地求取,以致身心均陷於苦惱之中呢?因此當自己還活著時,政宗總是儘可能依照自己的方式而活,而這也正是獨眼龍政宗的生活態度。即使是在臨死之前,政宗也下肯讓正室陪在身邊。事實上,五月二十四日這天正好是和賀忠親的祥月命日。也許政宗早就察覺到這一點,所以故意選擇這天死去也說下定。其靈柩由江戶出發,是在五月二十四日的深夜。而石田將監等殉死的家臣,則比靈柩更早一步抵達仙台。舉喪期間,全國一律禁止捕獵、歌舞曲樂,以示哀悼之意。靈柩抵達仙台北山的覺範寺,是在六月三日。之後便將政宗的遺骸納入石棺中並埋葬在經峰。其葬儀於二十三日在覺範寺舉行,法名為瑞岩寺殿貞山禪刹大居士。殉死的十五名家臣,則分彆於若林住宅、覺範寺或佛眼寺切腹自儘。此一殉死傳統,於寬文三年(一六六三)正式由幕府所製定的武家法度加以禁止。因此於寬永十八年(一六四一)死去的肥後藩主細川忠利及明曆元年(一六五五)死去的佐賀的鍋島勝茂,可說是最後的一批殉死者。政宗對於人世間的無常感頗不以為然。“讓想死的人在他想死的時候死吧!畢竟,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隻能經曆一次死亡。”如果不是具備這種自信的話,恐怕政宗早就拿著槍炮,渾然忘我地對準敵人了。身為現代人的我們,自然很難理解古代武士視生命如鴻毛的生死觀。對於那些殉死的人——“今生能夠活到現在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也許他們的心中會有此感慨吧?因此,即使是在咽下最後一口氣時,政宗也不願讓人察覺他內心的苦悶。也就因為如此,他那看似平凡的遺言,反而能夠深入人們的內心深處。“人類原本就是天地間的過客,又有什麼好挑剔的呢?在臨去之前,必須先好好地和子孫、兄弟打個招呼,然後才能放心地離開。”留下這句話後,政宗就這樣合掌氣絕。作為靈廟使用的瑞鳳殿於葬禮過後動工興建,並於翌年(寬永十四年)十月竣工。建造靈廟的奉行,由奧山常良擔任。當時奧山常良認為靈廟的預定地距離廣瀨川太近,因此決定後退約七、八公尺,並且另外挖了一個石室,結果在石室當中發現了手持錫杖、身穿袈裟的萬海上人遺體。人們認為由於萬海上人轉世的政宗已經死去,所以遺骸乃再度出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