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可以這麼說,一個“吃”字和一個“家”字,體現了中國人基本的價值取向。什麼都可以丟開,就是這兩個東西丟不得,實在被逼到牆角了,高尚一點兒的人可以為了家而犧牲吃,而品性差一點兒的則往往為了吃而犧牲家。 “吃”作為價值取向,主要表現在多數人活著是為了吃,而不是看起來更為合理的吃是為了活著。食不果腹的時候當然談不上價值觀,但是隻要國人有了餘錢剩米,吃頓好的,或者頓頓吃好的,就成了人們每日的不懈追求。用老北京的話來說,就是“奔”,到底是奔窩頭加鹹菜呢,還是奔燒餅夾肉。戰國時孟嘗君門下客馮諼感慨懷才不遇,彈鋏而歌提抗議,首先要求的就是“食有魚”。國人有福,吃頓餃子都要攢肉票的時代總算過去了。雖然農民還很苦,但解決了溫飽並進入小康的人家畢竟很多了。有多少呢,保校硬性規定必須買(比如大量的教輔),不得不購買或者。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凡是具有傳統教材資源的出版社,比如教育社,一律財大氣粗,日子過得滋潤。像美國那樣,鼓勵學生用二手教材的建議,對出版界來說,等於是災難。無可諱言,我們這個據說是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古國,現在的國民不喜歡讀書了。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說,現在沒有好書,也有人說,現在書價太高。市麵上有價值的書還是一年年地多了起來,斷不至於到了讓人無書可看的地步。至於後一種解釋,其實並不成立。出版雖然也可以說是“壟斷”行業,但由於這個行業的特殊性,並不可能真的維持高額的壟斷價格,因為消費周期過長,而且書籍畢竟不能像電信、石油,甚至藥品一樣,強製人們消費。書的價格,比起計劃經濟時代是高了許多,但出版者其實並沒有暴利可言,無論是書商還是出版社,真正做大的其實沒有。在市麵上,50~60元一本的書已經屬於高價了,麵對這樣的價格,大多數讀書人都會掂量掂量,如果不是特彆需要或者特彆的喜愛,估計多半是要掩麵而去的。但是同樣是這些人,請朋友吃頓飯,或者是幾個人沒有什麼特彆的理由,就是相聚一下,吃飯或者K歌的錢,一般都要超過此數。我們就是這樣,吃飯花上百元,隻要感覺還99lib.然離不開一個吃字。當然,大學裡應該提供給學生所需的圖書,可是,我們的大學原本圖書資料就不足,在目前大學瘋狂擴招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可能了。的確,我們應該痛責那些主其事的肉食者,他們應該負主要責任,但是反過來,難道我們已經進入大學的人,就隻能在怨天尤人並吃喝玩樂中等待嗎?沒有這個經濟實力者另當彆論,而有這個能力的人,對於可花可不花的吃喝錢,可以舍得,對於關係到自己學業前途、實際上必須花的買書費用,可以省掉。捫心自問,難道不覺得我們有點兒奇怪嗎?古語道,民以食為天。這在吃不飽的情況下是對的,但如果已經吃飽了,還要以食為天,那就有點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