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書的寫作意圖和範圍的限製,我們在此無法更深層地討論由各種條約引發的複雜、激烈的爭論,特彆是《凡爾賽條約》,因為它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結。現在我們終於明白,這場令人憎恨的戰爭,既沒有結束什麼,也沒有開啟什麼,更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它隻是讓數百萬人無辜枉死,讓全世界陷入荒蕪頹敗的境地,並完全摧毀了沙皇俄國。其充其量不過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愚蠢而混沌地生活在這個危險重重又毫無憐憫之心的世界中,我們的生活既沒有計劃也沒有遠見。而使人類陷入這場戰爭悲劇的自我中心論、國民熱情和帝國主義無限的貪欲,則在戰爭中徹底暴露出來,然而卻沒有因為戰爭而受到任何削弱,一旦世界從大戰的損耗與疲倦中恢複過來,他們必然會招來一場更大的風暴。對人類而言,戰爭與革命並不能為其帶來什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以最野蠻和最痛苦的方式摧毀了那些古老的障礙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消除了德意誌對歐洲的威脅,摧毀了俄國的帝國主義,還消除了一大批君主政體。然而,仍然有許多旗幟在歐洲上空肆無忌憚地飄揚著,各國的國界線上仍然爭端不斷,軍隊實力仍然十分強大,而且所使用的武器越來越先進。《凡爾賽條約》所具有的權限隻是對戰爭衝突及戰敗事宜做出某種結論,然而它卻十分不合理地超越了這一權限。一些沒有參加會議資格的國家隻能聽憑會議對它們做出裁決,如德國、奧地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從人類幸福的角度來看,會議地點的選擇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公元1871年,德意誌帝國就是帶著凱旋者的驕狂在凡爾賽宣告自己的成立,同樣還是在凡爾賽的明鏡大廳,又上演了一出類似的劇目,但劇情卻顛倒過來了。人們在心裡不可能不這麼聯想。此時此刻,戰爭初期各國所表現出的慷慨不知去了哪裡,戰勝國全然不顧戰敗國人民同樣在戰爭中飽受苦難的事實,一味地強調他們自己所遭到的痛苦與損失。戰爭爆發,其實是由於歐洲各國的國家主義與競爭力量缺乏有效的協調所導致的。在一塊這麼小的地方,擁堵著如此之多政權獨立的國家,而且它們又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那麼戰爭也就無法避免了。總之,戰爭不是以這種方式爆發,就是以其他相似的形式爆發。據此推斷,如果得不到政治上統一的預防,那麼在未來的20至30年裡必然會發生一場更可怕的戰爭。就像母雞會下蛋一樣,為戰爭而組織起來的各種社會關係也必然會引起戰爭。然而,在戰爭中遭受傷害、損失的國家和民族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戰敗國的所有人民都要在道義和物質上為這場戰爭災難負責,那麼如果戰爭的結局正好相反,自己是不是也應該遭受同樣的對待呢?當時,英國和法國認為應該由德國人來為這場戰爭負主要責任,而德國人則認為這個責任應該由英國、法國和俄國三國共同承擔。隻有少數有識之士意識到,引發戰爭的真正原因是支離破碎的歐洲政治結構。《凡爾賽條約》的真正目的是懲罰戰敗國,讓已經破產的國家又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坦白來說,這種通過建立反戰聯盟來重新組織國際關係的做法,是虛偽和不恰當的。從有關歐洲國家的所作所為來觀察,我們很懷疑它們是否持有為實現永久的和平而調整國際關係的想法。美國總統威爾遜建議在國際間建立一個國際同盟,並將其帶入到現實的政治活動中,美國對這一建議是十分讚同的。在此以前,美國這個新型的近代國家,除了提出旨在保護美洲新大陸免遭歐洲乾擾的“門羅主義”外,再沒有對國際關係進行過任何明確表態。而如今,它被邀請來對當代最重大的政治問題提供精神上的指導,這是聞所未聞的。美國人民一直對世界性的永久和平充滿向往,而對“舊世界”的政治充滿質疑,並總是遠離“舊世界”的紛爭之外。正當美國人準備為解決世界問題而提出自己的見解時,德國的潛艇將美國拖入了這場戰爭,美國被迫加入了德國的對立陣營。威爾遜總統所提出的建立國際聯盟組織的計劃,是建立獨特的美國式世界的臨時性嘗試,是一個不夠周詳甚至十分危險的計劃。但是歐洲方麵卻將其視為美國政府深思熟慮後的提案。公元1918年至1919年,戰爭已經讓人們身心俱疲了,幾乎所有的人都願意為防止戰爭再度爆發而付出一切。但是,任何一個舊世界的政府都不願意為了和平放棄其任何一點權力。威爾遜總統提倡建立國際聯盟的公開演講,直接越過了歐洲各國政府,而直接進入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耳朵裡,並引起了共鳴。各國人民都誤以為這是美國的一個成熟提案,都為此表現得十分興奮。然而,與威爾遜總統打交道的不是這些人民,而是歐洲各國政府。威爾遜總統是一個具有非凡想象力的人,然而他在努力實現這一實驗的時候卻在處處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他所引起的這股熱情狂潮也就很快消退了。狄龍博士在其作品《和會》一書中曾經提到:“當威爾遜總統抵達歐洲的海岸時,這裡就像是一塊被一位極富創造力的製陶匠捧在手心的黏土。各國人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隨摩西去那個沒有戰爭、沒有封鎖的理想王國,而威爾遜就是他們此時心中的摩西。法國人民滿懷熱情又充滿敬意地向他鞠躬。巴黎的一位勞工領袖告訴我,在看到威爾遜的時候,他們都忍不住流下了欣喜的眼淚,他和他的同誌們就算是赴湯蹈火,也要實現威爾遜那一偉大的計劃。而在意大利,威爾遜的名字就是勞苦大眾的心中預報新世界來臨的號角。德國人則認為,威爾遜和他所提倡的主義是他們和平的保障。無畏的米爾隆說:‘如果威爾遜到德國進行演講,並且用最嚴厲的詞來批判德國人,德國人也不會因此而有絲毫怨言,而是在欣然接受後立即投入工作。’對德意誌人民、奧地利人民而言,威爾遜的名字就好像是一個救星,隻要一提到這個名字,苦難之人便能夠得到解脫,悲傷之人便能得到安慰……”這就是威爾遜所帶來的無限希望,然而他卻又那樣令人失望,而他創建的國際聯盟又是如此軟弱無能。提到這些,隻會讓人感到厭煩和不快。威爾遜誇大了人類的悲劇,他擁有偉大的夢想,但他卻幾乎沒有為這一夢想而努力。美國人民反對威爾遜的做法,拒絕加入歐洲人所期待的國際聯盟。美國民眾終於醒悟過來,他們正被卷入某些他們毫無準備的事端當中。而此時,歐洲方麵也逐漸發現,美國並不能在解決歐洲這種混亂局麵上產生價值。實際上,國際聯盟根本還沒達到實現的成熟時機,它那雖然經過精心設計卻又不切實際的章程、受到明確的限製的權力,這些種種不利都成了阻礙國際關係有效重建的障礙。如果國際聯盟根本就沒存在過,許多問題或許還更容易解決些。然而,最初歡迎國際聯盟這個計劃的世界性熱情,全世界的民眾——是民眾而不是政府——都紛紛加入反戰行列。對此,不管哪一部曆史書都應該進行認真的記載。當那些鼠目寸光的政府正在不斷製造分歧並錯誤地估計著人類事務時,在其身後,一支為實現世界的統一、建立世界秩序的真正力量正在蓬勃發展。公元1918年以後,世界開始進入會議時代。從此以後,國際事務往往通過會議來解決。在各種會議中,以美國總統哈丁於公元1921年召集的華盛頓會議最具創意,也最成功。此外,另一個會議也成為焦點,那便是日內瓦會議,因為俄國和德國的代表也參加了會議。關於種種會議的過程和各種嘗試,我們在這裡便不多做介紹了。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假如世界大戰和世界性的屠殺能夠避免,那麼人類就會開展大範圍的重建活動。像國際聯盟這樣匆忙組建起來的組織,或是由國家集團臨時拚湊組成的協調機構,它們看似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其實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其完全無法滿足新時代複雜的政治要求。而此時,人類應該儘快係統地發展一些新興學科,比如人際關係學、個人和群體心理學、金融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並儘快讓其進入應用階段,以滿足新時代的要求。那些狹隘的、腐朽的、已滅亡或快要滅亡的道德和政治觀念,必然會被人類的起源是相同的、命運是一致的這一更明朗、更簡捷的思想所取代。如果說如今人類所麵臨的困惑、危險與災難比任一時期都嚴重,那是因為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力量也是空前的。無所畏懼的科學方法、明確清晰的闡釋、徹底批判性的計劃,都為人類帶來了各種難以控製的強大力量,但同樣也給了人們駕馭這些力量的希望。人類還處於青春期階段,我們所碰到的苦難並非由於遲暮衰敗而引起,而是源於未經訓練且無法控製的強盛力量。就像本書一樣,我們應當把曆史視為一個過程,當我們看到人類為了希望、理想而努力奮鬥時,我們就能認清當代“希望”和“危險”的真正比例關係。至今,人類尚處於偉大的晨曦時刻,但是在鮮花或落日的美麗中,在可愛的小動物的玩耍中,在各種秀美的景致中,我們總能感受到生命所賦予我們的某種暗示。此外,在雄渾的音樂篇章中,在繪畫和雕刻中,在雄偉的建築與令人心醉的庭院中,我們依然可以體會物質帶來的啟示。我們擁有夢想,還擁有越來越強大的力量,世界性的永久和平與統一終會到來,我們的後世子孫將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迄今為止,人類隻獲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而我們所講述的整個曆史,不過是人類偉大事業的一支序曲而已。
第六十七章 全世界重建政治經濟秩序(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