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騙到底(1 / 1)

帝國的惆悵 易中天 1124 字 2天前

相比較而言,奕山的運氣要好得多。當然,他撒謊的本事也大得多。奕山也是一到廣州就撒謊的。而且,論膽量,比楊芳還大;論水平,比伊裡布還高。奕山和伊裡布一樣,也會編故事,但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生動,文學性和可讀性也更強。和奕山相比,伊裡布已不能算是“作家”,隻能叫做“寫手”。奕山的“代表作”是他6月4日的奏折。這道奏折的背景,前麵已經講過,是5月24日英軍進攻廣州,25日全部登陸完畢,當日即占領越秀山炮台,置廣州城於其野戰軍炮口之下,26日奕山向英軍求和,27日達成停戰協定,31日付清全部賠款。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誘使道光皇帝批準已成事實的賠款與通商。於是奕山編了一個故事。奕山說,據守城士兵報告,城外有夷人向城內招手,好像有什麼話要說。參將熊瑞探頭一看,見有夷人頭目數人,用手又指天又指心的。熊瑞不懂,叫來翻譯詢問。這才知道,這些夷人要求見大將軍,說是“有苦情上訴”。總兵段永福聽了,便大喝一聲道:我天朝堂堂大將軍豈肯見你?“奉命而來,惟知有戰!”該夷目一聽,就摘去軍帽,屏退左右,把所有的武器都扔在地上,望著城牆就行禮。我方翻譯官就下城去問他,說你們這些家夥抗拒中華,屢肆猖獗,到底有什麼冤抑?原來,英夷是靠通商過日子的。如果不準貿易,貨物不能流通,“資本折耗,負欠無償”,那就沒法活了。隻因“兩邊炮火轟擊,不能傳話”,隻好跑到此地來,“求大將軍轉懇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準通商”,夷等保證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台,再也不敢惹是生非。這當然是無中生有,信口雌黃,顛倒黑白,勝敗戰和的關係完全反過來了。賠款求和的敗將成了擺譜端架子的,而且“奉命而來,惟知有戰!”手持利器咄咄逼人的強盜反倒成了苦苦求情的“冤民”,而且可憐兮兮。這可真是從何說起!但那細節,卻又“真實”得不能再“真實”。又是“指天指心”,又是“免冠作禮”,又是“屏其左右”,又是“儘將兵仗投地”,其間還夾雜著諸如“向城內招手,似有所言”和“熊瑞不解,即喚通事(翻譯)詢之”的情境,不由人不相信。當然,奕山的“成功”,主要還不在他的謊撒得有多“圓”(伊裡布和楊芳的謊撒得也很“圓”),而在於道光皇帝的心思發生了變化。道光是一個資質平平,胸無大誌,隻想得過且過(即所謂“守成”)的人。他對這場戰爭,既無必勝的信念,其實也無必勝的要求。他最關心的,是戰爭何時結束(釁端何時可彌);最擔心的,是不要沒完沒了。因為那樣太費錢。他曾對伊裡布說:“試問內地之兵民,國家之財富,有此消耗之理乎?”所以,他原本是打算以通商為條件來結束這場戰爭的。在同一段朱批中,他還對伊裡布說:“好在彼誌在通商,又稱訴冤,是我辦理得手之機,豈非片言片紙,遠勝十萬雄師耶?”從這個意義上講,除了不該賠款外,奕山他們還真沒什麼錯。那麼,同樣是“設法羈縻”,同樣是“懇請通商”,伊裡布和楊芳怎麼就錯了呢?原來,道光皇帝的底線,除了“誌在通商”以外,還有“又稱訴冤”一條。然而“英夷”的表現卻讓皇帝陛下失望:不但沒有苦苦求情,反倒十分囂張,簡直就是“桀驁不馴”。如此“不識好歹”,豈能不狠狠教訓、迎頭痛剿?所以,伊裡布“收複”失地,他不喜反怒;楊芳奏請“以通商換和平”,他不依不饒。但等到奕山簽訂城下之盟時,他似乎心灰意冷,不再在意“剿”得“痛快”不“痛快”了。隻要“剿”過一回的,也就對付。何況奕山的謊撒得多麼好啊!萬歲爺不是很在意“又稱訴冤”嗎?那就讓該夷好好訴一回“冤”就是!反正那些“逆夷”也看不到自己的奏折。可見,撒謊也不容易,一要有技巧,二要碰運氣。奕山運氣好,對上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他“成功”了。然而謊言畢竟是謊言。“英夷”既然並非是來“申冤訴苦”的,當然.99lib?不會因此就像奕山說的那樣安分守己、“不敢滋事”。相反,他們更加囂張猖狂,趾高氣揚。1841年4月30日,原先一直代表英國政府和中方打交道的“駐華商務總監督”義律被內閣免職(8月8日接到通知)。8月10日,英國新任“全權公使大臣”璞鼎查到達廣東,駐節澳門(同船到達的還有新任遠征軍海軍司令巴加),當日即發出照會,要求重開談判,並聲稱在英方感到滿意之前,英軍將不停止進攻。8月21日,英軍主力果然向北開進,璞鼎查本人也於22日登上戰艦由粵北上,一副戰爭不但沒有結束,而且剛剛開始的架勢。這就離奕山所奏“永不滋事”相差太遠了。奕山的辦法是繼續撒謊。奕山等人說,義律之所以獲罪,是因為“連年構兵”(事實正好相反,義律被免職,是因為英國外相巴麥尊認為他過於“軟弱”和“謙卑”)。義律心懷不滿,便故意不把我大清皇帝已恩準通商之事告訴璞鼎查。璞鼎查不明真相,又不等待我方的複照,便匆忙“出洋北駛”。這是上了義律的當。義律的鬼心眼是:璞鼎查倘若北上懇求碼頭,很可能開炮啟釁。戰爭一旦打起來,他就犯了和義律相同的錯誤,義律也就正好“為己卸職”。好在廣州知府餘保純已向“副領事”(其實是秘書)麻恭傳達聖諭,並行勸阻,該麻恭聽宣後也頻頻“點頭稱善”,表示如能中途趕上璞鼎查,“定當遵諭傳知”雲雲。這又是連影子都沒有的彌天大謊,然而道光相信。因為他自己禦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就是這麼勾心鬥角的。何況在奕山等人的筆下,義律、麻恭等“夷目”無不“情詞恭順”,當然也就不會把這十萬火急的軍情太當回事了。奕山等人又一次蒙混過關。事實上奕山他們不撒謊也不行,因為謊言掩蓋不住真相。於是他們就隻好用新的謊言去彌補舊的破綻,然後再用更新的謊言去做手腳。至於這個謊撒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大約他們心裡也沒有底,也就是做一天將軍撒一天謊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