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逼迫德川幕府政權承認21條,並完全屈服配合大漢帝國在日本國實行殖民統治,那是後續援軍的事情。然而,蒙多拉是一個有野心有勇氣,貪婪殘暴的典型印第安軍官,在見識到橫濱鎮上日本軍隊的渣渣表現後,他自然要去試一試能不能將這個最大的功勞攬到自己身上!一旦蒙多拉真的單靠不多的海軍陸戰隊擊敗德川幕府的主力,逼迫他們承認21條,即使遠征艦隊上的王剛少校與艦隊提督分潤功勞,在重視軍功的大漢帝國,蒙多拉也能瞬間被提升到相當於亞麻多的地位!那可是獨擋一麵的高級軍官啊!至於戰敗嘛,隻要保證自己不在戰場上成為俘虜或者倒黴的被殺死,大不了就是降級處分罷了,在大漢帝國四處征戰的大環境下,隻要繼續留在軍隊體係中,蒙多拉相信,依靠自己的勇武,恢複官職是早晚的事情。前提是,他能活下來!不過,蒙多拉並沒有想過戰敗的可能性,那種基本上處於冷兵器時代的封建軍隊,怎麼可能是完整接受過現代化線列戰術熏陶的軍隊對手?更何況,蒙多拉手下全都是身經百戰的印第安老兵,一個個手上都沾過活人的鮮血,在蒙多拉的刻意培養下,更是訓練的跟狼一樣凶殘!蒙多拉貫徹的理念就是,死也要拉上一個墊背的!並且,通過蒙多拉心腹的宣傳,蒙多拉所指揮的印第安士兵都明白一個道理,在海外領地上亂殺無辜,強、、奸劫掠為家常便飯的他們,隻要投降當地土著軍隊,下場絕對比不上戰死!橫濱鎮有著島仁第一個跳出來帶隊,和親自獻上的日本‘女藝人’伺候著,被荼毒不多,但那些周邊偏遠鄉村,蒙多拉的士兵可不會在乎!遠征艦隊為了儘可能的維持戰爭消耗,攜帶的物資大部分都是火藥和彈丸,糧草不多,因此,下了船的陸戰隊,基本上都是依靠當地土著的供養……就算是如此,蒙多拉為了錘煉手下士兵的狼性,還定期有組織的派人出去‘瀟灑’一把,那些鄉村裡的日本平民,無論什麼身份,隻要稍微忤逆帝國士兵的要求,就會慘死當場!每一次,蒙多拉帶著帝國士兵屠光日本人的村落時,都會指著地麵上的日本平民屍體對士兵喊道:“你們看看他們的樣子,我們已經與這片土地的民眾結成了生死仇敵,我們每一個手上都有著日本人的血海深仇,隻要你們還想繼續享受這種生殺大權的掌握逍遙,就必須保證我們會不斷獲得勝利,我想你們都明白,如果你們落到日本人的手裡,會落得什麼下場,將心比心,投降的帝國士兵,絕對會死的更加痛苦!”本就凶猛殘暴的帝國士兵,可以說,讓蒙多拉將最後一個投降的選擇給徹底堵死,這裡沒有沒見過血的新兵蛋子,自然明白大量折磨人的方法,不少帝國士兵甚至向艦隊後勤部要了一枚爆破榴彈,就是小號的爆破彈,用來在最後一刻不成為俘虜!用印第安士兵之間的對話就是,反正他們一路走來,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就算是死,也要死的舒服一些,像一名真正的帝**人那樣死去!蒙多拉的行為自然瞞不過艦隊上的王剛少校和艦隊提督,對於蒙多拉這種拉攏印第安士兵共同赴死的做法,既不阻止也不認同,完全交給蒙多拉折騰,反正蒙多拉戰敗了,隻要艦隊不受到損失,他倆也不會受到更多的責罰,如果蒙多拉勝了,那更是皆大歡喜,一起分戰功的節奏!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王剛少校和艦隊提督都認為,第一批殖民軍隊,必須像狼一樣殘暴,才能真正讓那些第一次麵對大漢帝國的當地人和勢力,產生畏懼!征服從來不是靠滿嘴仁義,仁義隻能針對本國國民,針對外國人,隻會被視為軟弱的象征!遍觀曆史,沒有一個征服者,是依靠仁義感化敵人的!征服者隻信任手裡的刀劍!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隻要將敵人消滅,征服者可以輕而易舉的扭曲曆史,很簡單,隻要將教科書修改一番,輿論管控一下,用不了3代人,所有人都會對曾經殘暴的征服者政權歌頌功德!至於那些被屠殺的無辜人民,誰能記得?誰敢多嘴?野口山本若年寄與山田本石大目付十分驚訝,本來駐守在橫濱鎮作威作福的漢帝國陸戰隊,竟然直接開出了鎮子,於野外迎麵而擊人數過萬的幕府軍隊!幕府軍隊過萬的人數裡,能有一半人是民夫一類的雜役人員,真正能拉上戰場的隻有5000人左右罷了。不過這5000人卻是幕府政府的正規軍,鐵炮眾(日本火繩槍部隊)、馬回眾(騎兵隊)、弓眾(弓箭手)、足輕(最低級的日本步兵)、旗本和禦家人肉搏鎧甲兵非常齊全。甚至還有少量的黑母衣眾精銳騎兵護衛著野口山本等人!黑母衣眾就是身披黑色母衣(母衣是用竹製骨架把布撐成一個大球,戰鬥時披在背後起裝飾作用,亦可防流矢),衣著鮮豔的精銳武士。這是另一種具有紋章的效果的道具,當騎手獨自疾馳的時候母衣會被風撐起來,這往往也可以作為地位崇高的日本人騎馬武士侍衛的分辯特征。與日本幕府軍隊的‘多種多樣’比起來,大漢帝國海軍陸戰隊兵種和著裝就非常單一了,隻有倆種服色,穿著大漢帝國獨有黑色軍裝,帶著寬沿船形帽的陸戰隊步兵,與穿著雜色類似於短褂,從艦隊上調出來的,擺弄海軍拆解下來的火炮的水手炮兵!海軍陸戰隊隻有步兵編製,沒有專屬炮隊,因此,都是從艦隊上拆解小口徑艦炮充當陸軍野戰炮,操作人員自然也是船上的炮手!海軍士兵相比於陸軍士兵,紀律要散漫一些,但要求的技藝也多一些,不像陸軍士兵,隻要學會隊列開槍和刺刀殺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