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小二,原是徐州琅琊郡東莞縣人。
五年前青、徐兩州黃巾複起,為避黃巾之亂,同鄉裡人一路流亡來到了幽州,聽說這裡不會遇到兵災。
那時幽州牧是劉使君,劉使君也是俺們徐州人,是一個比鄉裡三老還要寬厚的好人,俺隔著很遠見過一次。
那一年逃難到幽州的人很多,聽說有數十萬,是劉使君接納了俺們,讓俺們活了下去。
可是後來,
從那個可惡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囚禁劉使君開始,幽州的安寧便被打破。
現在掌管幽州的張將軍,就是在趕跑公孫瓚後上任的。
聽說張將軍是反賊出身,我們原以為張將軍上任後幽州也要跟大漢其他州一樣戰火不斷,雖然事實也是這樣的。
然而張將軍卻繼承了劉使君在任時的一些政令,不僅沒有為難我們,好像...俺們的日子還好過了一些。
哦對了!
因為俺的木工活兒不錯,在張將軍治下還被授予了公士爵位,聽說這是按照當年一統六國的秦朝設立的爵位。
好了不說了,船要來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等抵達遼州安置好,還能趕上來年的春耕!
公士爵位,可多承包一頃地哩!
...
漁陽泉州港的碼頭上,
無數帶著大包小包的百姓,在周圍兵卒的管控下正井然有序地排著隊。
隨著海平麵上逐漸顯現身影的船隻出現,這些等候的百姓跟著發出了呼聲。
不遠處,
張昊一行人也隨之將目光看來。
望向海麵上越來越近的船隻,張昊如是說道:
“唔...終於來了!”
“從這一批百姓開始,遼州的華夏百姓數量將漸漸超過那邊的異族百姓,等安穩個十幾二十年,遼州就可以真正成為我們華夏人的遼州。”
“然後再過個幾十年,等現存的異族百姓老去,屆時什麼高句麗、三韓、沃沮統統都將成為曆史!”
身旁,
沮授、田豐等人沉浸在張昊勾勒出的宏圖中。
這是距與袁紹議和之後的第二個月,也是初平四年的十一月。
這次南下冀州之戰,張昊差不多獲得了冀州三個郡國的地盤。
常山國、中山國完全為張昊所有,河間國、渤海郡則隻有北麵的一半。
分彆留趙雲守常山,麴義守中山,高覽守河間,張合守渤海後,張昊再次快馬加鞭返回薊縣發展軍備上的事,及民生上的事。
而民生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移民。
遼州現有人口兩百來萬,其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是異族百姓,要想將這些異族百姓同化,唯有增加當地的華夏百姓數量。
當然,
也可以血腥屠戮一波反向消減,隻是這麼做有點得不償失。
這時,
從船上下來的管承打斷了沮授等人的遐想。
“末將管承,參見主公!”
“嗯,管承將軍請起,遼州近來如何?甄堯上任遼州牧已有一年,乾得還不錯吧?”
“回主公,甄使君在遼州的政績顯著,原來的遼東三郡在甄使君治理下越發繁華!”
鑒於甄家與張昊的關係,管承才不會傻傻參甄堯一本。
不過他也沒說錯,
遼東三郡本就原屬大漢,張昊在遼東時改革力度很大,隻要按部就班幾乎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對於管承的滑頭,張昊莞爾一笑。
“那除了遼東三郡呢?其餘如高句麗、三韓之地如何?”
“高句麗、三韓...呃...”
管承撓著後腦勺,支吾著道:“呃...局勢不是太好,不過這也不能怪甄使君!”
“實在是由於言語不通,必須得任命一些當地的異族官吏,要是任命的官吏中有人心懷不軌,就容易使當地滋生叛亂。”
“而叛亂一旦出現,就會隨之影響當地民生,之前的努力也會跟著白費。”
張昊聽完點了點頭。
管承說的這些都是實情,在甄堯發往薊縣的書信中也提到了這些情況。
駐守遼州的朱靈儼然成了救火大隊長,哪裡有叛亂發生就急忙趕去那裡滅火。
或許這些叛亂一開始都不大,可能小的也就幾十人,但真放任不管總會形成燎原之勢。
一旁的沮授這時向碼頭看去,“那些就是叛亂地區的異族百姓嗎?”
管承立即回應,“是的,公與先生!”
此時碼頭上的百姓還沒有上船,
因為船上正有源源不斷地異族百姓從船上下來,這些都是叛亂地區及周邊的異族百姓。
朱靈剿滅當地叛亂,是按照張昊的命令血腥鎮壓。
但叛亂地區並不是所有人都直接參與了叛亂,間接參與的人不好分辨,真全部嘎了太浪費人力!
所以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叛亂,乾脆一並打包帶走送來幽州,正好填補代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的人口。
陪同張昊到碼頭的人還有現任漁陽太守國淵。
國淵向張昊提議道:“張將軍,淵也是從青州避禍前往遼東的,深知故土難離!”
“前任幽州牧劉虞在任時接納了許多青、徐百姓,他們在幽州沒有根基,相比幽州本土百姓,他們在內心上會更容易接受前往遼州。”
“故而淵建議將軍,遷移百姓時可以多從這部分百姓中考慮,以免激起幽州本土百姓的逆反心理!”
張昊表示了讚同,“子尼言之有理!”
“國人大多都有故土情結,中原戰亂不斷的局麵還在持續,會一直愈演愈烈。”
“說來青州鄰近遼東、樂浪兩郡,徐州則與三韓之地隔了一片大海,如果他日我能南下入主中原,也算是給了這些遷往遼州的青、徐百姓一點盼頭。”
“不過...若是有幽州本土的百姓願意遷往遼州,我也不能拂了百姓之願。”
張昊看向隨行的禰衡。
“正平,給甄堯傳書,遷往遼州的百姓如果原籍是徐州,那就安置在三韓之地;其餘的青、幽百姓則視情況而定。”
“另外,此前他想把州治從襄平遷往朝鮮的提議我準了!”
“讓其在近海合適的地方多建港口,待遼州安穩下來,那裡就是我們大後方的糧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