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奧古斯都在位時的羅馬帝國(1 / 1)

羅馬對外重大的征討作戰均在共和時期完成。後繼各朝的皇帝依賴元老院的政策、執政官的好勝心以及人民的尚武精神,大多僅滿足於維持疆域。羅馬建國最初的700年中,憑借傲世的武功獲取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到了奧古斯都當政,才放棄吞並世界的雄心,用穩健的作風主導政策,並將這種精神在公眾會議中表露無遺。因稟賦和環境的影響,奧古斯都養成愛好和平的習性,同時也不難發覺羅馬已處於巔峰狀態,雖然無須畏懼戰爭,也不必把一切軍國大事全部訴諸武力解決。此外,遠地作戰的艱苦情勢與日俱增,使得勝敗未能預料,戰爭所導致的後果,是愈來愈多的動亂與愈來愈少的利益。奧古斯都有豐富的征戰經驗,在經過深思熟慮的評估以後,他確信,對於無法製服的蠻族隻要稍作讓步,仍能保持羅馬的安全和尊嚴。所以不必讓他的臣民和軍隊冒著帕提亞人的矢石再度交戰,他寧願簽訂保持顏麵的條約,讓對方歸還在克拉蘇的一次敗仗中所失去的鷹幟和被俘的官兵。(迪翁·卡修斯(150~235 A.D.,羅馬的行政官員和曆史學家)的《雷瑪評注》,對羅馬人愛好虛榮心的記載很詳儘,提及在安卡拉的石碑上刻著奧古斯都的《功業錄》,上麵說明奧古斯都迫使帕提亞人歸還三麵軍團鷹幟。)奧古斯都當政初期,有將領主張要把埃塞俄比亞和阿拉伯·費利克斯(譯注:阿拉伯·費利克斯在半島最南端南也門的位置。)納入版圖,他們千裡行軍到達南部熱帶地區,(斯特拉波(公元1世紀希臘史學家和地理學家)、老普林尼(公元1世紀羅馬博物學家,著有《自然史》)和迪翁·卡修斯對此次戰爭留下讓人不敢置信的情節。羅馬人占領阿拉伯·費利克斯的馬裡阿巴,這個城市在東方很有名氣,軍隊經過3天(時間之短,有如天兵天將)的行程就抵達盛產香料的國家,這也是他們入侵的目的。)炎酷的天候擊敗了入侵的羅馬軍隊,使得僻遠地區不諳戰爭的土著免於刀兵的災禍。歐洲北部的國家並不值得勞師動眾去征服,日耳曼的森林和沼澤地帶,居住著孔武有力的蠻族,他們為了自由寧願舍棄生命,(譯注:羅馬人發起過很多戰爭,都是為了掠奪敵國的財富和捕捉占領區的人民鬻賣為奴。日耳曼人的個性倔強,寧死不願為奴隸,所以征服以後無利可圖。)在和羅馬人初次接觸時,似乎是屈服在軍團的優勢武力之下,等到背水一戰時,卻又能奮勇求勝,重獲獨立自主。這使得奧古斯都感到氣數態勢的變化難以預料,一直耿耿於懷。(塔西佗(公元1世紀羅馬史學家)的《編年史》第一卷記載著瓦魯斯被殺以及喪失3個軍團,據說奧古斯都無法接受這個悲慘的信息,整個人的性情大變。)奧古斯都崩殂後,遺囑在元老院公開宣讀,給繼位者留下極珍貴的指示。羅馬帝國疆域西到大西洋、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南抵阿拉伯和阿非利加(譯注:阿非利加即今日的利比亞西部和突尼斯。)的沙漠,把大自然的地理限製作為永久的防線和邊界。人性好逸惡勞,原本無可厚非,明智的奧古斯都為了人類的安寧而提出的懷柔政策,竟被他的心存畏懼及惡習纏身的繼任者全盤接受。最初幾位當政者,不是一味追求奢華淫樂,就是暴虐無道殘民以逞,很少視導部隊和巡幸行省。因為自己怠惰而忽略武事,又怕驍勇善戰的部將作戰凱旋,以致功高震主篡奪帝座,所以把建立事功當成對君權的無禮侵犯。每一位羅馬將領率軍在外,都小心翼翼以守土為職責所在,不願征討蠻族,以免惹來殺身之禍。(提比略、尼祿在位時,派人檢查日耳曼尼庫斯、蘇埃托尼烏斯·保利努斯和阿格裡科拉等將領的獲勝狀況,後來將這些人召回,科爾布羅因此被處死。塔西佗用很強烈的語氣表達,開疆辟土是君王的天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