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普羅布斯征服蠻族之豐功偉業(277~279A.D.)(1 / 1)

普羅布斯對共和國最大的貢獻,應該算是光複高盧(277 A.D.),從日耳曼蠻族手中收回70多個欣欣向榮的城市。自從奧勒良逝世後,這個最大的行省受到蠻族毫無忌憚的掠奪。在眾多抵抗凶狠的入侵者的事件中,狀況比較清楚,能讓後人分辨出來的事件,是英勇的普羅布斯連續擊敗蠻族三支大軍,當然有些情形隻能靠推斷:像是把法蘭克人驅回他們的沼澤地區。法蘭克可能是指一個聯盟,所以取這個帶有“自由參加”意味的名字。他們占領著沿海一大片平坦地區,因萊茵河貫穿其間,經常泛濫成為積水的湖沼。還有幾個部族像是弗藏書網裡西亞族和巴塔維亞族都加入了這個聯盟。還有他擊敗的汪達爾人的分支勃艮第人,這個部落在奧得河到塞恩河之間到處流竄,尋找可以搶劫的地方,現在隻要歸還所有的戰利品,就允許他們全身而退;這方麵也讓蠻族感到慶幸,但要是他們不遵守條約的規定,立即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懲處。在入侵高盧的蠻族當中,以利吉人的戰力最為強大,這個距離遙遠的民族,統治著波蘭和西裡西亞邊界廣闊的領域。阿裡伊族在利吉人之中,無論是人口數量和凶猛的程度都居於領先地位。曆史學家塔西佗曾經很生動地描述:“阿裡伊人天性殘暴狠毒,靠技術及環境努力強化他們令人恐懼的特質。他們使用黑色的盾牌,身體也繪成黑色,專門選在深夜時分作戰。他們成群前進的身影,看來就像黑烏烏的陰影。他們怪異得像魔鬼一般的麵貌,任何敵人看見了都會不寒而栗。人在戰場上視覺的抵抗力最差,最容易被敵人懾服。”然而羅馬軍隊有嚴格的紀律,可以克服這種引起恐懼的現象。他們在一次規模不大的交戰中擊敗利吉人,最有名望的族長森諾也被普羅布斯活捉。深謀遠慮的皇帝不願將此英勇民族逼上絕路,簽訂了很寬大的投降條約,讓他們安全回到自己的國土。但他們在行軍、戰鬥和撤退中遭到很大的損失,使得這個民族的勢力全部瓦解,以後無論是在日耳曼人或帝國的曆史上,再也沒有提到利吉人的名字。在光複高盧的過程中,據稱入侵的蠻族損失40萬人。這對羅馬人而言是件艱巨的工作,皇帝須花費大量的金錢,因他懸賞的價格是一個蠻子的頭顱一枚金幣。由於戰士的名聲是建立在對人類的殺戮上,我們很自然地推測,貪婪的軍人胡亂倍增殺敵的數目,而普羅布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全盤接受,並沒有嚴格檢查。日耳曼民族不斷騷擾帝國的邊疆,自從馬克西明遠征加以懲處以後,羅馬將領的企圖心受到限製,僅僅滿足於防衛作戰。驍勇的普羅布斯趁著高盧勝利的聲勢,渡過萊茵河,把所向無敵的鷹幟展示在易北河和內卡河地區。他內心始終抱持一種看法,除非蠻族在自己的國家體驗到戰爭的災難,否則在他們的心裡根本不會存有和平的念頭。日耳曼在最近一次大遷移中受到慘重的打擊,以致戰力衰竭無法抵抗,對於皇帝統率大軍前來,感到極為驚駭。9位地位最高的日耳曼諸侯來到營地,俯伏在皇帝的寶座前,樂於接受征服者的命令,心甘情願簽訂和平條約。他們從行省帶走的財物和俘虜,皇帝堅持要求如數歸還,要是敢拒不交還掠奪的戰利品,各地的官吏有責任懲罰這些頑抗的強盜。普羅布斯在他們區域的邊界上留下守備部隊,日耳曼人要提供相當數量的穀物、牛隻和馬匹作為貢金,供應這些部隊使用,當然蠻族除了這些物資也沒有彆的東西。皇帝甚至有很多構想,像是要強迫日耳曼人放棄他們的武備,將他們的紛爭交給羅馬解決,把他們的安全托付給羅馬保護。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就得指派長駐此地的總督,還有大量用來維持治安的軍隊,這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因此,普羅布斯經過判斷以後,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做法,(沃皮斯庫斯引用皇帝寫給元老院的一封信,裡麵提到計劃要將日耳曼納為帝國的一個行省。)於是就把這個龐大的計劃擱置下來沒有執行。要是日耳曼被貶成一個行省,羅馬人唯一的收獲是增加需要防守的邊界,花費更多的人力和金錢,來對付作戰更為凶狠、行動更為積極的西徐亞蠻族。普羅布斯放棄將好戰的日耳曼人變成臣民的構想,為了應付當前的需要,代之以建造一道堅固的防線拒止蠻族的入侵。這片國土的範圍就是現在的土瓦本大公國,在奧古斯都那個時代,因為古老的居民全部遷移一空,(斯特拉博說是馬羅波傑斯率領馬科曼尼人到波希米亞去,克盧維裡厄斯證明就是土瓦本這個地方。)所以成為荒蕪之地。這裡的土地很肥沃,很快就對鄰近的高盧行省產生吸引力。有些冒險者前來建立新的殖民地,他們擁有不受羈絆的性格,不顧一切追求財富,據有這片無主的產業,繳交了十一稅後為帝國所承認。帝國為了保護這些新來的臣民,邊區守備部隊的防線逐漸從萊茵河延伸到多瑙河。大約是哈德良在位時,防禦的形式已經建立而且推展開來,守備部隊的防線建構完成,用森林和柵欄做成堅固的工事和塹壕來掩護。普羅布斯皇帝在原來很粗糙的防線上,建構一道相當高的石牆,每隔一段距離築有守備塔來加強防禦力量。從多瑙河鄰近的諾伊斯塔德和拉蒂斯邦,(譯注:諾伊斯塔德和拉蒂斯邦都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地區,拉蒂斯邦現稱裡雷根斯堡。)延伸越過丘陵、山穀、河流和沼澤,抵達內卡河上的溫普芬,最後終止在萊茵河的河岸,(譯注:這段邊牆雖然有200英裡長,但是分為3段,中間還有50英裡的缺口。)一路蜿蜒過來將近200英裡。這樣一個重要的屏障把兩條主要的河流連接起來,可以保護在歐洲的行省,中間的空隙似乎已經彌補得很堅固,使得蠻族特彆是阿勒曼尼人無法像從前那樣很方便地切入到帝國的要害部位。但是從中國和不列顛所獲得的經驗得知,通過修築堡壘高牆來防禦廣袤的邊疆,全屬徒勞無功之舉。(有位匿名的作者對全世界有關築邊牆的問題都很熟悉,尤其是對日耳曼。他引用漢瑟曼的著作,卻把普羅布斯的邊牆和馬泰塞的防禦工事混為一談,前者是用來防備阿勒曼尼人的,後者是建構在鄰近地區的法蘭克福,用來防備卡蒂人的。)一個積極進取的敵人,可以任意選擇和變更攻擊的位置,最後必能發現守備薄弱的部分,或趁其不備而攻之。防守者的兵力和注意力經常處於分散的狀況,即使是訓練有素的部隊要是不明敵情,也會產生畏懼的心理而影響至巨,到時候防線隻要有一點被突破,就會全麵崩潰。普羅布斯建造的石牆所遭遇的命運或可證實此種說法,在他死後不過數年,石牆就被阿勒曼尼人推倒。剩餘的殘跡還零落地散布各處,現在隻能引起土瓦本農夫的驚奇,以為是惡魔的力量。普羅布斯強迫被征服的日耳曼民族簽訂和平協定,協定中有一項有利於羅馬的條件,就是要日耳曼人履行義務,每年征召1.6萬名身強體壯的青年,供應羅馬軍隊所需,然後分配到各行省,再以每批50到60人的規模,派到羅馬部隊作為緊急增援之用。這種明智的做法,是要將蠻族對羅馬的協助,發揮威力於無形。到現在這種人力的供應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項目,因為意大利和內地各行省習於文雅的生活,人民虛弱不堪,無法承擔軍備的重任。在萊茵河和多瑙河艱苦的邊疆地區,人民在身心兩方麵都適合軍營的辛勞工作,但是連年戰爭使人口的數量逐漸減少,家庭的破碎和農業的凋敝影響最大,不僅摧毀目前的人力資源,更斷送未來數代的希望。普羅布斯采用極為明智而正確的計劃,讓被俘或逃亡來歸的蠻族組成新的殖民地,分發土地、家畜及各種農具,采用各種獎勵措施,使他們安定下來為共和國培養服役的兵源,用來取代人力資源業已枯竭的邊疆。他曾運送一大批汪達爾人到不列顛的劍橋郡,讓他們無法逃走也沒有能力作亂,之後證明他們果能忠心耿耿為國服務。大量法蘭克人和格庇德人居留在多瑙河和萊茵河兩岸,將近十萬巴斯塔奈人被趕出自己的家園。後者非常樂於到色雷斯定居,他們很快受到了羅馬臣民的感染,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國家觀念(他們可能是被哥特人所迫,才離開自己的家園。)。但普羅布斯的期望大多數還是落空,蠻族既無耐心而且生性懶惰,無法忍受緩慢而單調的農耕工作。他們對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種難以克製的喜愛,隻要有人站出來反對專製,就可以煽動他們很快叛亂,給自己和行省帶來致命的危險。雖然後來的皇帝繼續采用類似措施,但這種人為的供應,對於高盧和伊利裡亞最主要的邊境,還是不能恢複到古代原有的態勢。在所有放棄新開發的居留地區、擾亂公共安寧的蠻族中,隻有很少數的人員能夠回到自己的故土。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他們武裝作亂,在整個帝國之內流竄,但是被這位英勇的皇帝率軍平定,最後還是逃不掉全數被殲的命運。其中有一部分法蘭克人,開始時也是倉促行事,卻獲得成功,後來產生極大影響,不應該因為沒有引起注意而放過不提。普羅布斯將法蘭克人安置在本都的海岸地區,著眼點在於加強邊疆的實力,製止阿蘭人的入侵。有一支船隊停靠在黑海的一個港口,結果落在法蘭克人的手裡,他們決定冒險通過不知底細的海洋,從費西斯河回到萊茵河的河口。他們很輕鬆地通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和赫勒斯滂海峽,在地中海裡到處巡航,隨心所欲進行報複和搶劫的行動,不斷襲擊毫無戒心的亞細亞、希臘和阿非利加海岸。敘拉古是一個富庶的城市,過去雅典和迦太基的海軍在它的港口裡鏖戰不休,現在被一小群蠻族掠奪,戰栗的居民大部分都被屠殺。法蘭克人再從西西裡島前進到赫拉克勒斯之柱,很放心地向著大洋航行,沿著西班牙和高盧海岸,成功地找到了一條穿過不列顛海峽的航路,完成了令人驚歎不已的航程,在巴塔維亞和弗裡西亞海岸安全登陸。這次成功的實例教導他們的同胞,善於利用運動快速的優勢,不必害怕大海的危險,隻要發揮積極進取的精神,就會有一條新的路線可以獲得財富和榮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