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貝利薩留遠征西西裡及狄奧達圖斯的示(534~536 A.D.)(1 / 1)

查士丁尼以歡愉的心情冷眼旁觀哥特人的爭執不和,作為出麵調停的盟友,征服者隱藏起自己日益高漲的野心。他的使臣在公開覲見時,對哥特人提出的要求是讓出利利巴厄姆的城堡,遣返10個逃亡的蠻族,以及對在伊利裡亞邊境一個小鎮發生的搶劫事件要支付合理的賠償。不過使臣私下與狄奧達圖斯談判,要他出賣托斯卡納行省,使臣同時慫恿阿馬拉桑夏,要從危險和混亂之中脫身,必要時可以放棄意大利王國。受到囚禁的女王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況下,隻得在一封偽造而且諂媚的信件上簽名。送信到君士坦丁堡的使臣是羅馬元老院的議員,將阿馬拉桑夏陷於悲慘處境的事實透露給皇帝。查士丁尼立刻派出一名新使臣,當麵交代要使用一切辦法,儘量為她的生命和自由向狄奧達圖斯說項或者求情。然而這位大臣也接到冷酷而嫉妒的狄奧多拉的秘密指示,女皇害怕這位美麗的敵手有天會來覲見。這名使臣用充滿欺騙性和曖昧的話語暗示,處決一個罪犯對於羅馬人有很大的好處。(然而普羅科皮烏斯不相信自己獲得的證據,推翻了自己在正史中的觀點。從甘德麗娜王後致狄奧多拉女皇的書信中,可以得知此事,比亞很用心地加以注釋。)這位使臣接到她死亡的信息,就表示出悲傷和氣憤的樣子,以君王的名義公開提出指責,要進行神聖的戰爭,對付不忠不義的凶手。在意大利和在阿非利加一樣,篡奪者的罪行使查士丁尼師出有名。但如果不是靠著一位英雄的名聲、精神和能力,使得原本微薄的兵力能夠增加數倍,僅就皇帝所準備的兵力,根本無法滅亡一個實力強大的王國。貝利薩留的衛隊由一支精選的部隊擔任,全部配發坐騎,使用的武器是長矛和圓盾,寸步不離追隨在他的身邊。他的騎兵部隊是由200名匈奴人、300名摩爾人和4000聯盟軍組成,步兵隻有3000名伊索裡亞人。采用上次遠征的航行路線,羅馬的執政官在西西裡的卡塔納外海停泊,探查這個島嶼的軍備實力,好決定是加以征服,還是擺出和平的姿態,繼續向阿非利加海岸進發。他發現這是一個物產豐饒的地區,人民非常友善,雖然農業已經衰落,但西西裡仍舊運送穀物供應羅馬。當地沒有營舍和駐軍,歡悅的農夫可以免於壓迫和勒索。哥特人把島嶼的防務托付給居民,等到他們的信任被忘恩負義地出賣,難免要抱怨幾句。島上的民眾並沒有乞求或是期望意大利國王給予援助,他們在羅馬人第一次召喚時就表示心悅臣服地歸順。九*九*藏*書*網這個行省是布匿戰爭中最早獲得的成果(譯注:羅馬和迦太基發生三次布匿戰爭,第一次是從公元前264年打到公元前241年,羅馬人在伊加特斯海戰獲得勝利,雙方簽訂和約,迦太基將西西裡割讓給羅馬,建立了第一個行省。),經過長期的分離,重新回到羅馬帝國的懷抱。隻有巴勒摩的哥特人守備部隊還在抵抗,但貝利薩留采用獨特的策略,縮短圍攻的時間,使他們很快投降。貝利薩留指揮船隻開進港口,抵達最深入的地點,將繩索和滑輪裝在最高的桅杆頂端,然後把弓箭手拉到上麵,在這個居高臨下的位置可以控製城市的防壁,作戰很容易獲得勝利。征服者領導獲勝的隊伍進入敘拉古,沿路向民眾拋撒金幣,這天正好是他光榮結束執政官任期的日子(公元535年12月31日)。貝利薩留在古代國王的宮殿度過冬季,現存的遺址是希臘的殖民地,曾經擴展到周圍22英裡。(敘拉古在古代被分為5個區,不僅麵積廣大而且建築物富麗堂皇,西塞羅、斯特拉博和西庫拉都有詳儘的描述。奧古斯都重建了一座新城,麵積縮小,位於鄰近的小島。)次年春天複活節前後,阿非利加的部隊發生了危險的叛變,使得原定計劃的準備工作為之中斷。貝利薩留率領1000名衛隊突然登陸,迦太基因他的親臨免於刀兵之災,2000名原來在旁觀風望色的士兵,馬上回到老長官的旗幟之下。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進軍50英裡,帶著憐憫和藐視的神情去尋找敵人。8000名叛軍聽到他的到來無不大驚失色,在他開始攻擊後就潰敗。要不是征服者火速被召回西西裡,這場名聲不彰的勝利就會恢複阿非利加的和平。因為他不在營地,所以才引起一場暴動,亟待他去安撫。(貝利薩留重回西西裡一事,普羅科皮烏斯的記載非常清楚。一位知名的學者對此產生誤解,還要加以指責,真令我大感驚異。)違紀和抗命是那個時代很常見的亂象,有才者下令,有德者從命,這種理想隻存於貝利薩留心頭。雖然狄奧達圖斯(534年10月—536年8月)出身於英雄世家,但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一聽到戰爭就感到厭惡。雖然他研究柏拉圖和圖利的著作,但哲學無法淨化他的心靈使之免於欲念、貪婪和畏懼的玷汙。他用忘恩負義和謀殺的手段獲得權杖,等到敵人厲聲恫嚇,就自貶帝王及國家的尊嚴。就是自己的同胞,後來也棄他如敝屣。他對傑利默的先例感到驚慌不已,害怕有一天也被鏈條拖過君士坦丁堡的街道。貝利薩留已經使他惶惶不可終日,拜占庭的使臣彼得更是危言聳聽。這名大膽而又狡猾的說客勸他簽訂一項條約,內容太過可恥,無法成為長久和平的基礎。條約裡規定:羅馬人民在向君王歡呼時,皇帝的名字在國王的前麵受到讚頌;隻要狄奧達圖斯豎立銅像或是大理石像,就要把查士丁尼神聖的畫像放在雕像的右邊;除非意大利的國王提出懇求,皇帝不會授予他元老院的榮譽位階;未經皇帝的同意,不準對教士或元老院議員執行死刑或籍沒的判決。懦弱的國君放棄西西裡的主權,為了表示順從,每年呈獻一頂重達300磅的金冠。在他的統治者提出需求以後,要派遣3000名哥特協防軍為帝國服役。查士丁尼的使臣表現出色,對這些額外的讓步感到滿意,就急著趕到君士坦丁堡去表功。但等他剛返回阿爾巴的莊園(羅馬建城之初,古老的阿爾巴已經受到摧毀,在同一處地點或者加上鄰近地區,陸續成為:(1)龐培等人的莊園;(2)禁衛軍支隊的營地;(3)現在的主教城市阿爾巴努姆或是阿爾巴諾。),焦急的狄奧達圖斯馬上召見他。國王和使臣的對話,表達很簡明扼要,值得節錄如下:““就你的看法,皇帝會批準這項條約?””““或許。””““要是他拒絕,會產生什麼後果?””““戰爭。””““這種戰爭公平合理嗎?””““那當然,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原則采取行動。””““你的意思怎麼說?””““您是位哲學家,查士丁尼是羅馬皇帝。柏拉圖的門徒因為私人的爭執,竟然要幾千人流血犧牲,非常不恰當;奧古斯都的繼承人為了辯護自己的權利,可以用武力恢複帝國的古老行省。””這些道理沒有什麼說服力,但足以使狄奧達圖斯嚇得兩股戰戰。他立刻提出最後的出價,少到隻要提供相當於4.8萬英鎊的退位補償,他就放棄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王國,然後將剩餘的時日花費在哲學和農業上。他將兩份條約交到使臣手中,使臣發下並不可靠的誓言,同意在第一份條約遭到皇帝拒絕之前,不會拿出第二份條約。事態的發展很容易預見,查士丁尼要求並且接受哥特國王的遜位。他那不屈不撓的使臣帶著詳儘的指示,從君士坦丁堡回到拉文納,帶來一封懇切的書信,讚許皇家哲學家的智慧和氣量,同意他所要求的補償金,保證給予他作為臣民和基督徒享有的榮譽,而且很明智地指出,要把條約最後的執行,交托給負有全權的貝利薩留。但是在這懸而未決的期間,兩位羅馬將領進入達爾馬提亞行省,被哥特部隊擊敗,並且遭到殺害。狄奧達圖斯自認不再處於盲目而可憐的絕望境地,反複無常的個性則使他的心態變得傲慢而不可理喻,真是自取滅亡。(西比萊神諭早已有記載,詞句雖然曖昧,但是充滿不祥的意味,編者奧普索庇斯以不為人知的文字記載。馬爾特瑞特神父承諾要加以注釋,但是一直沒有結果。)查士丁尼的使臣要求他履行承諾,他竟敢以威脅和藐視對待使臣。他現在懇求臣民奉獻出他們的忠誠,勇敢宣示他的地位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特權。貝利薩留的進軍驅散了這些虛幻的驕縱心理,第一次戰役(普羅科皮烏斯的《年代記》很多地方模仿修昔底德(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曆史學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史》),對於查士丁尼或哥特戰爭的記事,都從每年的春季開始。要是與巴羅尼烏斯的《編年史》比較,最早的時期與公元535年4月1日完全吻合,但不是公元536年。然而有些章節不符普羅科皮烏斯自己記錄的日期,與馬塞利努斯的《編年史》也不一致。)使得西西裡降服以後,普羅科皮烏斯說在哥特戰爭的第二年,大軍開始入侵意大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