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無力抵抗,陷入苦難之中,羅馬這個名字喚起嚴肅而淒慘的回憶。薩拉森人的一支艦隊離開阿非利加海岸,竟敢駛入台伯河口,不斷接近的羅馬城雖然處於破落的狀況,但仍舊是基督教世界受人尊敬的首都。一群麵無人色的民眾在城門和防壁上守備,聖彼得和聖保羅的墳墓和殿堂,卻被留在梵蒂岡的郊區和奧斯蒂亞大道邊無人理會。冥冥之中這個神聖的地點受到保護,可以防止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倫巴第人的騷擾,但是阿拉伯人根本就瞧不起福音和奇跡,《古蘭經》的訓示讚同他們的慓掠風氣,甚至產生激勵的作用。穆斯林要剝光基督徒偶像所有值錢的飾物和奉獻,從聖彼得的壁龕裡將純銀的祭壇拖走,如果說教堂主體或是整個建築物還能保留,獲救的原因應歸於薩拉森人的倉促離開,而不是說他們有任何顧忌。他們在沿著阿庇安大道前進的途中,洗劫芬迪並且圍攻加埃塔,因為從羅馬城牆轉向使兵力分散,這樣才能使卡皮托獲得拯救,不致落在麥加的先知手裡受到荼毒。同樣的危險仍舊迫近羅馬人民,國內的戰力不足以抵抗阿非利加埃米爾的攻勢。居民要求拉丁人的統治者給予保護,可是加洛林王朝的正規軍為蠻族的分遣部隊擊潰。他們考慮要與希臘皇帝恢複原來的關係,不過這種企圖是叛逆的行為,何況救援過於遙遠也靠不住。羅馬人的精神和世俗領袖的過世,使得不幸更為加劇,由於迫在眉睫的緊急狀況,選舉無法像過去那樣著重形式和充滿密謀,大家一致選擇教皇利奧四世(看來教皇利奧四世的性格作風使伏爾泰感到吃驚不已,我要借用伏爾泰戲劇性的表達方式,看到羅馬廣場給我帶來更加鮮明而生動的景象。),他的任職給教會和城市帶來安全。教宗是土生土長的羅馬人,胸中充斥著共和國初期的勇氣,處於國家滿目陵夷的局麵,就像中流砥柱那樣穩定,抬頭挺胸站立在殘破的家園之中。在他開始統治的前幾天,舉行淨化和遷移聖骸的典禮,領導大家祈禱和列隊遊行,履行宗教活動的各種莊嚴儀式,要使群眾忘卻當前的煩惱,也給大家帶來希望。長久以來忽略民防的工作,不是因為對和平存有幻想,而是那個時代的災禍頻仍和貧窮困苦所致。雖然缺少所需的工具和材料,而且情勢已經非常緊迫,但在利奧四世的指揮之下還是完成了古老城牆的修複工作,在敵人最容易接近的位置,新修或整建了15座塔樓,其中兩座用來控製台伯河的兩岸,有一條鐵鏈封鎖了溪流的水麵,對溯流而上的敵對水師形成阻礙。這時羅馬人獲得令人喜悅的信息,可以暫緩燃眉之急:加埃塔已經解圍,一部分敵軍連帶褻瀆神聖的劫掠品全部葬身在波濤之中。然而姍姍來遲的風暴立即發揮了加倍的威力。統治阿非利加的阿格拉比從他的父親那裡繼承大筆財富和一支軍隊,阿拉伯人和摩爾人的艦隊在撒丁尼亞的港口進行短期的修整補給以後,就在台伯河口下錨停泊,距羅馬城隻有16英裡。他們的紀律和數量所造成的威脅,不像是暫時的入侵,而有更具野心的企圖,要在占領以後進行長期的統治。然而利奧四世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心,已經先與希臘帝國的屬地結成聯盟,像保持獨立身份的濱海城邦加埃塔、那不勒斯和阿爾馬菲。他們的戰船受那不勒斯公爵之子愷撒裡烏斯的指揮,在最危急的時刻出現在奧斯蒂亞海港。愷撒裡烏斯是一位貴族出身的英勇無畏的青年,過去曾經擊敗過薩拉森人的艦隊。他接受邀請與主要的夥伴前往拉特蘭宮。老謀深算的教皇假裝不知,探問他所負的使命,然後表現出高興和驚奇的神色,接受神的旨意所派遣的救援行動。城市派出全副武裝的隊伍伴隨教父前往奧斯蒂亞,他在那裡巡視並祝福這一群氣度恢宏的救星。他們親吻教皇的腳,舉行軍事典禮,接受聖餐儀式,聆聽利奧四世的祈禱:上帝從大海的波濤中救出聖彼得和聖保羅,會增強他的勇士的力量,憑著聖名來對抗違背他旨意的敵人。穆斯林在進行類似的祈禱和下了同樣的決心以後,排出隊形前來攻擊基督徒的戰船,他們沿著海岸獲得有利的位置。基督教聯軍獲得勝利,是出於並不光彩的天意,這時突然出現一陣暴風雨,最強壯的水手也無法發揮技術和勇氣。基督徒在友善的海港獲得庇護,阿非利加人在充滿敵意的海岸,撞得粉碎的船隻散布在岩石和小島之間。這些人即使逃過沉船和饑餓,在深仇大恨的追捕者身上也無法找到一絲惻隱之心。刀劍和絞架減少數量龐大的俘虜所帶來的危險,可以有效運用剩餘的人員的勞力,去修複那些他們想要毀滅的神聖建築物。教皇率領市民和盟友在使徒的壁龕前麵,奉上他們極為感激的禱告,呈獻這次海戰勝利的紀念品,13副沉重的阿拉伯弓全部用純銀製作,懸掛在加利利海漁夫(譯注:是指聖彼得,他當漁夫時的名字是西門,此外十二使徒中,還有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以及彼得的兄弟安德烈,都是加利利海的漁夫。)的祭壇四周。利奧四世的統治把全副精力用在羅馬城的防衛和裝飾上,教堂重新整修和再加布置,使用近4000磅白銀來恢複聖彼得教堂的損失,奉獻給聖所一個重達216磅的金盤,塑成教皇和皇帝的浮雕,用成串的珍珠圍繞在四周。然而這些虛有其表的大手筆作風,若是與利奧四世發揮慈父的作風,重建奧爾塔和阿爾梅裡亞的城牆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更不要說他把森圖姆塞利流離失所的居民,運送到他新建的利奧波裡斯,這個地點離海岸有12英裡。他出於慷慨好義的性格,將一群科西嘉人連帶他們的妻子兒女,遷移到台伯河口的波爾圖,給予妥善的安置。破敗的城市重新恢複生氣,田地和葡萄園分給新來的拓墾者,將馬匹和牛隻當作送給他們的禮物,在他們開始努力工作時予以協助,這些經曆千辛萬苦的難民,要從薩拉森人身上找回公道,發誓不惜犧牲身家性命也要為聖彼得的陣營效勞。西方和北方的民族前來拜謁使徒的殿堂,逐漸在梵蒂岡形成占地廣大和人口眾多的郊區,不同的聚居地用那個時代的語言來區彆,像成群結隊的希臘人、哥特人、倫巴第人和撒克遜人。然而這些古老的地點仍舊可以通行無阻,很容易受到褻瀆神聖者的侮辱,如果計劃要用城牆和塔樓將這個地點圍起來,就會耗儘職務權威和慈善事業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精力充沛的教皇不分季節、不分日夜親自督導,激起高昂的士氣,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項虔誠的工作。他將“利奧之城”的榮名賜給梵蒂岡,從而得知他愛好聲譽,這是一種高貴卻世俗的情操,雖然在奉獻時難掩自負的神色,卻也能表現出基督徒的悔悟和謙卑。他們舉行盛大的典禮,主教率領教士穿著麻布的懺悔服裝赤足繞城而行,吟唱讚美詩和連禱文用以宣揚天主的勝利,邊走邊用聖水灑在城牆上,最後用祈禱結束整個奉獻的過程。在使徒和一群天使的保護和照顧之下,無論新舊羅馬都會保持純潔興旺和固若金湯的美名。(阿拉伯人和希臘人對於阿非利加人入侵羅馬,都保持沉默的態度,拉丁人的曆史對這方麵並沒有提供多少的經驗教訓。對於公元9世紀的曆任教皇,我們最可信的向導也是同時代的人物,就是羅馬教會的圖書館長阿納斯塔修斯。他的《利奧四世傳》隻有薄薄的24頁,要是大部分都是涉及迷信的瑣事,我們就得譴責或讚許他心目中的英雄,利奧四世經常在教堂而不是在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