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世界作為意誌再論 §53(1 / 1)

在達成自我認識時,生命意誌的肯定和否定在認識一經出現時,情欲就引退。——昂克敵·杜伯隆:《鄔布涅伽研究》第二卷第216頁我們這考察的最後部分,一開始就可宣稱為最嚴肅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所涉及的是人的行為,是和每人直接有關的題材,沒有人能夠對之漠不關心或無所可否。並且把其他一切問題都聯係到這個題材上來,也是如此的符合人的本性,以致人們在任何一個有聯貫性的哲學探討中,至少是在他對此感到興趣時,總要把其中有關行為的這一部分看作整個內容的總結論。因此,人們對於其他的部分或許還不太認真,對於這一部分他卻要予以嚴肅的注意。——如果就上麵指出的情況而用通俗的話來說,人們也許要將我們這考察現在就要往下繼續的部分稱為實踐的哲學,而把前此處理過的[其他]部分與此對立而叫做理論的哲學。不過在我的意見看來,我認為一切哲學一概都是理論的;因為哲學,不管當前討論的是一個什麼題材,本質上總要采取純觀察的態度,要以這種態度來探討而不是寫格言戒律。與此相反,要求哲學成為實踐的性質,要求哲學指導行為,改變氣質,那都是陳舊的要求,在有了更成熟的見解時,這種要求終久是該撤銷的。因為在這裡,在這人生有無價值,是得救或是沉淪的關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哲學的僵硬概念,而是人自己最內在的本質;即柏拉圖所說的神明,指導著人但不曾選定人,而是人自己所選定的“神明”;又即康德所說的“悟知性格”。德性和天才一樣,都不是可以教得會的。概念對於德性是不生發的,隻能作工具用;概念對於藝術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如果期待我們的那些道德製度和倫理學來喚起有美德的人,高尚的人和聖者,或是期待我們的各種美學來喚起詩人、雕刻家和音樂家,那我們就太傻了。無論在什麼地方,哲學除了解釋和說明現成的事物,除了把世界的本質,在具體中的,亦即作為感知而為人人所體會的世界之本質納入理性的明確而抽象的認識以外,不能再有什麼作為。不過哲學這樣做是從一切可能的方麵,從一切觀點出發的。猶如我們在前三篇裡曾企圖在哲學專有的普遍性中從另外一些觀點來完成任務一樣,本篇也要以同樣的方式來考察人的行為。人世間的這一方麵,如我前已指出的,很可以說不僅在主觀的判斷上,而且也是在客觀的判斷上,都要被認為是世間一切方麵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在進行考察時,我將完全忠於我們前此的考察方式,以前此提出的[論點] 作為我們依據的前提;並且,實際上我隻是把構成本書整個內容的那個思想,和前此在所有其他的題材上所做過的一樣,現在又以同樣的方式在人的行為上引伸出來,而以此儘到我最後的力之所及,儘可能為這一思想作出一個完整的傳達。前麵提出的觀點和這裡宣布過的討論方式,已明白指出人們在這一倫理篇裡不得期待什麼行為規範,什麼義務論。這裡更不會提出一個普遍的道德原則,把它當作產生一切美德的萬應驗方。我也不會談什麼無條件的應然,因為這在附錄中已說過,是包含著矛盾的;也不談什麼給自由立法,這同樣也是包含矛盾的。我們根本就不會談什麼應當,因為人們隻是對孩子們和初開化的民族才說這些,而不對已經吸收了文明成熟時代全部教養的人們說這些。這顯然是伸手便可碰到的矛盾,既說意誌是自由的又要為意誌立法,說意誌應該按法則而欲求:“應該欲求呀!”這就[等於]木頭的鐵!可是根據我們整個的看法,意誌不但是自由的,而且甚至是萬能的。從意誌出來的不僅是它的行為,而且還有它的世界;它是怎樣的,它的行為就顯為怎樣的,它的世界就顯為怎樣的。兩者都是它的自我認識而不是彆的。它既規定自己,又正是以此而規定這兩者;因為在它以外再也沒有什麼了,而這兩者也就是它自己。隻有這樣,意誌才真正是自主自決的。從任何其他看法來說,它都是被決定的。我們在哲學上的努力所能做的隻是解釋和說明人的行為以及一些那麼不同而又相反的最高規範。行為也就是這些規範活生生的表現。[我們]是按人的行為和這些規範最內在的本質和內蘊,是同我們前此的考察聯係起來,並且恰是同我們以往致力於解釋這世界的其他現象時,把這些現象最內在的本質納入明確而抽象的認識一樣[來說明的]。這時我們的哲學仍同在前此的整個考察中一樣,要主張那同一個內在性。和康德的偉大學說相反,我們的哲學將不利用現象的形式,以根據律為其普遍表現的形式,作為跳高的撐竿,用以飛越唯一能以意義賦予這些形式的現象而在空洞臆說的無邊領土上著陸。倒是這可以認識的真實世界,在我們之中和我們亦在其中的世界,將繼續是我們考察的材料,同時也是我們考察所能及的領域。這世界的內容是如此的豐富,即令是人類精神在可能範圍內作了最深入的探討、也不能窮儘[其所有]。因為這真實的,可認識的世界象在前此的考察中一樣,在我們的倫理考察方麵也決不會使我們缺少材料和真實性;所以我們無須求助於一些內容空洞隻有否定意味的概念,沒有必要高聳著眉頭說什麼絕對、無限、超感性,以及如此之類還多著的純粹否定(喻利安盧斯在《演講集》第五篇裡說:“除了否定的詞彙聯係著晦澀的表象之外,什麼也不是。”),——不這樣而簡短些說“雲端裡的空中樓閣”也是一樣——,然後使我們自己相信這就真是說了些什麼[有意義的東西]了。其實再沒有比這樣做更不必要的了,我們無須把這種蓋上蓋兒的空碗碟送到桌上來。——最後我們將和以往一樣,不講曆史上的故事,不把這種故事當哲學;因為照我們的意見看來,一個人如果認為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從曆史來體會世界的本質,那麼,儘管掩飾得再巧妙些,這個人離開以哲學來認識世界還有夭遠的路程。不過在一個人對世界本質自身的看法中隻要冒出變易,變成,將變這些概念,隻要某種先或後[在這兒]有著最小限度的一點兒意義,從而或是明顯地或是隱藏地將找到,已找到世界的一個起點和一個終點,外加這兩點之間的過程;甚至這位治哲學的個人還在這過程中看到他自己的所在;那麼,這就是上述那種曆史地把握世界本質的搞法。這樣以曆史治哲學,在大多數場合都要提出一種宇宙發生說,並且是種類繁多的發生說;否則就要提出一種發散係統說或人類始祖謫降人間說;或者是在這種路線上總是屢試無效而陷入窘境,最後逼上一條路,一反前說而從黑暗,從不明的原因,太始的原因,不成原因的原因和如此之類,還多著的一些廢話裡提出什麼永恒變易說,永恒孳生說,永恒的[由隱]趨顯說。可是整個的永恒,也就是直到當前一瞬無窮無儘的時間,既已過去,那麼一切要變的、能變的也必然都已變就了。人們很可以用一句最簡短的活一舉而推翻所有這些說法:因為所有這樣的曆史哲學儘管神氣十足,都好象是康德從未到人間來過似的,仍然把時間看作自在之物的一種規定,因而仍停留在康德所謂的現象上,和自在之物相對立的現象之上,停留在柏拉圖所謂永不常住的變易上,和永不變易的存在相對立的變易上;最後也可說是停留在印度教所謂的摩耶之幕上。這些正就是落在根據律掌心裡的認識。從這種認識出發,人們永遠也到不了事物的內在本質,而隻是無窮儘地追逐著現象,隻是無終止,無目標地在盲動,好比是踏著輪圈兒表演的小鬆鼠一樣,直至最後[養鼠] 人有些厭倦了,在或上或下的任意一點把輪圈兒停住,然後強求觀眾們對此表示敬意。[其實] 在純哲學上考察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教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從而使我們超然於現象的考察方式,正就是不問世界的何來,何去,為什麼而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隻問世界是什麼的考察方式。這就是說這個考察方式不是從任何一種關係出發的,不是把事物當作生長衰化看的考察方式。一句話,這不是從根據律四種形態的任何一形態來考察事物的方式;相反,卻恰好是以排除整個這一套遵守根據律的考察方式之後還餘留下來的,在一切關係中顯現而自身卻不隸屬於這些關係,常自恒同的世界本質,世界的理念為對象的方式。從這種認識出發的有藝術:和藝術一樣,還有哲學。是的,在本篇我們即將看到從這種認識出發的還有那麼一種內心情愫,唯一導向真正神聖性,導向超脫世界的內心情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