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懲無用”(1 / 1)

愛和自由 孫瑞雪 434 字 3天前

蒙特梭利一直認為,兒童智能發展的動機不來自於外界的刺激,而來自兒童的內在。因此,她提出了“獎懲無用”的教育觀點。早在本世紀初人們就對此觀點提出了異議。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對這個觀點提出質疑。實際上蒙特梭利的這個教育觀點已經得到了後來其它學科研究的支持和證實。比如,早在30年代美國著名的靈長目動物專家和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一起用猴子所做的實驗,猴子可以在沒有任何外界刺它學會了把圓塞子插進圓孔中,把方塞子插進方孔中。但是,它總是學不會把方塞子插進圓孔中。這隻猴子對這個難解的問題不停地工作了6個星期後,死於潰瘍穿孔。但是,至少表明了它具有比許多威斯康星學生都強烈的智力上的好奇。”這個經典性的例子使後來的學術界對“獎懲無用”的觀點不再產生異議。蒙特梭利與馬斯洛不同的是,她直接觀察兒童的行為,對兒童的內在動機得出相同的結論。蒙特梭利曾因一個孩子的出色而獎給她一個獎章,並掛在了那孩子的脖子上。而另一個孩子因犯錯誤也正好坐在反省凳上自我反省。得獎的孩子發現獎章總是妨礙她,於是她把獎章扔到了一邊,而那個自我反省的孩子問:“您不要了嗎?”女孩說:“如果你想要就送給你吧。”於是那個反省的孩子把獎章掛在自己的胸前玩了起來。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於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於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乾擾和破壞。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於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麼這麼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於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複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並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複,他會專注地反複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度使兒童有挫敗感。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