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怎麼把握呢?我認識一位家長,她的孩子三歲,平時最不愛洗頭,有時她做錯了什麼事,要說給她洗頭,她會嚇得就跑,會馬上說我不再做那件事了。一天早晨我從她家門口路過,她正跟一個男孩(四歲)在那兒洗頭,臉盆裡有一點水,可能是洗過手的水不太乾淨。她說“洗頭了,洗頭了。”就用手把水不斷往頭上抹。男孩子也快洗地幫助她往頭上澆水,笑聲充滿了整個房子。我想: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洗頭,然後把洗頭的恐怖感去掉。可是她母親一看這種情景,衝過來就大聲嗬斥,這個孩子還沒有從洗頭的喜悅中走出來,就被這種嗬斥搞了個莫名其妙,於是就特彆恐怖地站在那兒不知道怎麼辦。她媽媽轉頭對那個男孩說:“你怎麼這麼壞。”小男孩掉頭就跑,小女孩一看就哇哇大哭。然後她媽媽給她講了很多道理。說:“媽媽這麼愛你,你就是要天上的星星媽媽也摘給你,但是你不能這樣。”天上的星星太昂貴了,孩子想不起來要,她僅僅想要洗洗頭嘛。我想這些話孩子都聽不懂,孩子隻知道一樣東西,就是你的情緒。我們很難斷定一個生氣的人是否在表達愛,情緒往往是衡量愛的關鍵。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的時候,他的那種情緒就開始壓迫孩子。比如說他希望孩子站起來考大學、考研究生等等。這個想法是對的,但這個想法的成立,必須建立在中學、小學、幼兒園的教育上,而最重要的是幼兒期。就從讓他洗頭、洗碗、到處觸摸、扭開始,有了這個認識世界的良好開端,他自然就會發展到更記的認知狀態。但是你反複逼迫他,卻不為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其結果是他最終考不上大學。心理學上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她弟弟經常酗酒,這位母親非常害怕她的孩子以後會跟她的弟弟一樣。所以她總對孩子講:“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樣,你不能跟你舅舅學喝酒。”她時時處處提醒孩子,使孩子感到非常壓抑。有一天她的孩子終於喝酒了,他想我一喝酒我媽媽大概就安心了。實際上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過分照料(實際是成人對自己心理上的照顧)不但對孩子無益,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兒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關心他各種器官獨立,並逐步走向人格獨立的成長過程。這是愛孩子的關鍵所在。美國在一個叫哈羅的人和他的同事做過一個經典性的實驗:將嬰猴養在一個有兩種無生命的“母親”的籠子裡。一個“母親”是用金屬絲做的,嬰猴可以從“母親”胸部隆起的橡皮奶頭吃到奶。另一個“母親”遮著一層柔軟的有圈圈絨的布,但沒有食物可能供嬰猴吃。這個嬰猴抱著布做成的猴媽媽,而把嘴伸過去吃金屬絲做成的猴媽媽身上的奶。當實驗室裡放入一個嬰猴不熟悉的會移動的東西時,這隻嬰猴會毫不猶豫地抱著布做成的猴媽媽。這個實驗說明兒童對吃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不是在精神上能夠得到安全感,精神上的愉快占第一位,而不是吃的需求。這個小猴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把它放入猴群中,不跟其他猴子合作,總是孤獨地呆著。後來這隻猴子沒有長大就死了。以後的實驗中,類似這種猴子,即使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觀察我們周圍,人類的許多行為不比猴子強多少。孤兒院的嬰兒死亡率很高,很大的緣故是孩子得到的愛少。有些發達國家的孤兒院,物質需求能得到非常好的滿足,但孩子卻在兩歲時才能坐立,四歲時才行走,這完全是因為兒童沒有一個家庭式的愛的環境。一個優秀的父母,他具備愛的能力首先表現在他對兒童的了解上。我的一個朋友,是一家報社的編輯,負責家庭生活一欄的內容,他說很多夫妻產生感情上的糾紛或者出現家庭危機後,他們處理的方法很怪,問父母、問自己的朋友,找他們出主意。但他們卻很少去看參考書。(這大概因為我們從小看的書都是我們不喜歡而被逼迫看的,所以篚後都不愛讀書了。我們為什麼要看我們不喜歡的書呢?)一個孩子出生之前,聰明的父母,會找許多參考資料來了解孩子的發展,以便具備更科學更新養育孩子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父輩的觀念已經非常陳舊,而且也太因循守舊了些。我信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孩子將來要麵臨怎樣一個社會,如何適應和戰勝他生活中的一切,而不至於使他長大後麵臨一個充滿尷尬和無措的境地。如果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自己過去成長的經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得到和學會愛孩子的方法。許多專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兒童並如何使兒童成長得更完美的事業上,他們寫書,告訴我們兒童成長的特點和規律,什麼是心智成長更健康的兒童。(這不同於我們中國專家坐在屋裡為評職稱而編出的書,對父母沒有實際指導作用。)這樣每一個父母都能得到幫助。你將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長,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事情。所以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件事半功倍的樂事。我們蒙特梭利幼兒院有條狗,我們讓小動物跟孩表現為不自信,他不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他經常是想方設法得到彆人的愛,或者想方設法來點破壞,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想得到點愛。我見到一個三歲的小女孩,他的手地玩時弄破了,並出了一點血,我對她說:“你支找媽媽包紮一下,不然會感染的。”她笑笑說:“不要緊。”那是一個冬天的黃昏,她在外麵玩土,我勸她一定先回去包紮一下,再出來玩。她猶豫了一下說:“好吧!”便高高興興地回家,但當她一進門便放聲大哭,誇張她的傷口,她媽媽安慰了她。當她流著淚一出門見我還站在門口時,她馬上笑著舉起手指頭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