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1 / 1)

紅牡丹 林語堂 1250 字 3天前

今年初春,漢譯《京華煙雲》畢。德華出版社蔡豐安兄又以林語堂先生英文本《紅牡丹》(The red Peony)之漢譯相托。林氏英著《中國傳奇》、《武則天正傳》、《京華煙雲》(Famous ese Short Stories,Lady Wu,Moment in Peking)三部譯畢後,林著之文字與內容,已覺順手,更以獨居寂寥,落寞寡趣,乃允漢譯,亦聊以破悶,遣此大無可奈何之日也。自春末至炎暑,曆時約三月譯畢,雖亦時譯時輟,課餘之暇,多萃於斯。原書四百頁,漢譯稿五百餘頁,約三十萬字。《京華煙雲》為林語堂先生之大手筆,人物多,場麵大,氣魄雄,正如長江萬裡圖。《紅牡丹》則人物極少,其中以牡丹為唯一之主角,梁孟嘉、安德年、白薇、素馨為副。故全書筆墨百分之九十以上,幾儘集中於牡丹一人之描繪。全書以牡丹婚姻不幸喪夫後之祭禮始。繼因性之需求,情之苦悶,交相煎迫之下,數度追求男人。先與堂兄孟嘉相愛,繼與婚前相識之情人金竹絕情。後偕妹素馨隨同堂兄孟嘉由杭赴京。嗣嫌堂兄過於斯文儒雅,乃私戀拳術家傅南濤。南濤因傷妻致死入獄。得初戀愛人金竹病重消息,牡丹乃與堂兄不歡而彆,南返杭州。在自津至滬輪船中,又與同船一大學生談愛同眠。返抵杭州,舊情人金竹已病入膏肓,牡丹雖癡情以自京帶來之上等藥物相救,終以藥石無靈,金竹終含恨而逝。開吊之日,牡丹親至金宅撫棺慟哭,為金竹妻窺破,揪打紛亂中,牡丹逃去,此項新聞,隨傳遍全城,《紅牡丹》謠亦流行於茶樓酒肆中。牡丹於失望中與杭州詩人安德年相遇,頗似文君相如,又一番熱戀,幾至私奔上海。安德年旋遭子喪,妻悲痛萬分。德年與牡丹不忍陷妻於絕境,乃斬斷情絲,毅然分手。牡丹芳心欲碎,膽裂神摧,乃歸真返璞,掃儘鉛華,隱居小鎮,教書為業,孰料竟為鹽商綁架。孟嘉托青紅幫大哥探聽,知牡丹被隱匿於長江口一小島。孟嘉又求江蘇巡撫派海軍前往援救。德年孟嘉二舊情人皆隨船往救,牡丹始逃離匪窟。牡丹曆經風險,厭倦人生。時妹素馨已嫁堂兄孟嘉,乃隨孟嘉返京。時南濤已刑滿出獄,與牡丹又相見,遂約定成婚。本書以牡丹修書邀至友白薇夫婦北上觀禮作結。99lib?林語堂先生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道家的思想也就是自然主義的思想,離儒家思想距離甚遠,離孔子以後經宋儒理學家歪曲的儒家思想更遠。孟子主性善,而宋儒卻將天理與人性列為互相矛盾之二物,清人戴東原已表示反對。本書寫寡婦牡丹,純係自然主義之寫法,性的衝動,情之需求,皆人性之本然,不當以違背道德而強行壓抑之,本書之主題似乎即在於是。此種見解,今日恐仍難免為社會上一部分人所反對。文學中寫情寫性,自古已然,而中西皆然。然衛道之士,與重文學反映人生之士,自然成為二派,亦古今中外無殊。故英國D. H. Lawrence之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在英國亦有刪節本,中國之《金瓶梅詞話》在中國亦有刪節本,《醒世姻緣》今日可見之版本亦係刪節本。《紅牡丹》中作者之寫情寫性,若與中國之舊與近五十年來之新文藝內之寫情寫性互相比較,皆超越前人。《金瓶梅》之寫性隻是乾燥之說明敘述,而《紅牡丹》之寫性則側重在氣氛之烘托與渲染,民國近五十年來之新作家,絕無人如此大膽,無人敢以如此多筆墨從事熱辣辣之性的描寫。林語堂先生之敢於如此運用筆墨,推其緣故,主要原因,本書原係英文著作而在英國出版,當時為一九六一,即中華民國五十年,與西方道德氣溫或人生觀較為接近之故。書中對愛情之含義頗多雋永妙語,啟人深思,可做“愛經”讀,若謂有啟聾振聵之功,亦無不可。文學既非曆史,故非如照像錄音,亦即其理想成分,必不可免。本書之理想成分尤多,讀者不難見出。如若水與白薇之隱居於富春江畔,詩情畫意,恩愛神仙,人間能有幾對!牡丹之美,人間能有幾人!然想象卻不可背乎真情實況,否則便有與真實不調諧處。僅就譯者所知,本書中有數項細節,頗覺其背乎情理。第一,清末女人坐茶館,在北京似不可能,因在民國十幾年,尚不記得曾經見過。第二,跑江湖賣藝人雖有俚戲玩笑,隻是拿自己人挖苦損罵,絕不敢向女客稍涉不敬,本書中牡丹在天橋觀看打拳,打拳人傅南濤竟敢向牡丹唱曲調笑,既絕不可能,亦使人極為厭惡,譯者將此部分之小調略而未譯。低級社會亦有其傳統道德,並非純然自由狂放。第三,天橋盲目關外大漢絕無唱《王昭君》之理,譯者亦略去歌名,未予譯出。第四,傅南濤一粗壯漢子而竟練道家之太極拳與外行人牡丹看,林先生且數度稱練時剛猛用力,不但氣氛矛盾,且與以柔為主之太極拳理大為不合。傅南濤若練花拳繡腿之少林,或六合,或醉八仙,或螳螂,或詠春,皆無不可。此恐係林先生或對中國低級社會頗少觀察,對中國武術不甚熟悉之故。又因寫女人腿美,而令牡丹穿瘦而露出玉腿之美的馬褲,在清末民初,亦不甚可能。至於清末江蘇有無女浴室供牡丹前去洗澡,非譯者所知,不敢妄論。以上數項,非本書要點,即便錯誤,亦無關緊要,瑕不掩瑜,不足為原著病也。原著故事年代在清末光緒年間,故事中數封書信皆以淺顯文言譯出,以符合背景時代。詩、歌謠、對聯皆求其形似,俱求平易,不尚艱澀,招致譯文生硬古怪之“當……時候”、“假若”、“地”、“底”、“它們”、“被”、“些”、“著”、“有著”、“和”等詞,全儘量避免。“假若明天,”她說,“她自殺身死……”此等腰斬兩截的洋句法,未敢盲目崇洋,隨俗采用。以上各點,全與過去譯《武則天正傳》、《中國傳奇》、《京華煙雲》時,同為譯者所不取,嚴以自律,以求文字通順自然。黃肇珩女士在《林語堂先生的寫作生活》一文中,曾有下麵一段文字:“八部中,最香豔的,算廿五年前出版的The red Peony(紅牡丹),這部描述清末一個中國婦人大膽尋求愛情的故事。其中有一、二段描寫男女關係,非常露骨。林語堂說,在外國這些描寫是很尋常而無所謂的。如果譯成中文,恐怕就要刪除。”但是,我翻譯時,卻將那若乾段都忠實譯出,絲毫未曾刪減。一則表示尊重原作,二則尊重原著作者林先生,三則仰體孔夫子刪詩不刪《關雎》之意,四則……欲語還休吧。倘若中國的清教徒那些衛“道”之士想欣賞林先生的創作藝術,隻須將門兒關上把此數段豔文偷偷兒看幾遍,也就與道心無大礙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