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婦女生活(1 / 1)

中國人 林語堂 10900 字 3天前

始自原始時代,中國人的血液中,婦女就沒有占據過自己應有的地位。中國人由陰陽構成的二元世界觀,可以追溯到《易經》。孔子曾經對此書作過詳細的闡述。尊敬婦女,對女性采取一種溫柔態度,這在野蠻時期就是條頓人的特點。然而在中國的早期曆史上,卻看不到這種對婦女的感情。《詩經》彙集的民歌中,就已經有性不平等的反映:“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這首詩的年代比孔子要早幾個世紀。然而,婦女在其彼文明馴化之前並沒有遭到束縛。她是隨著儒學的發展而一步一步被束縛起來的。原始的中國社會製度是母係氏族製。這一點很值得注意,因為母權製的某些精神仍一直存在於中國婦女的氣質之中。中國婦女從總體上講比男性穩定,現在即使是在儒家傳統控製的家庭中,也有許多是婦女掌權的。母係製在周代就更清楚可見了,當時的家姓都是母姓,男人隻有個人的名字,叫“氏”,根據自己的出生地或官職取名。總覽《詩經》中所有的民歌,我們看不到任何幽禁婦女的跡象。古代一定是有選擇自己配偶的自由的,就像今天廣西的土著居民那樣。這是一種自然的、原始的選擇,但卻是自由的選擇。《詩經》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詩經》中還有許多婦女與情人私奔的故事。婚姻製度還沒有對婦女形成一種像後來那樣嚴重的束縛。在孔子時代,特彆是在上層階級,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多少有如墮落的羅馬時代。有兒子與繼母、公公與媳婦、姐夫與小姨子之間的亂倫;有人將自己的妻子獻給鄰國的統治者;也有名為兒子取親,實為自己娶妾,以及皇後與大臣的通奸,《左傳》裡有無數這樣的例子。一直有根大權力的婦女,在那時的表現很不尋常。魏國的王後讓國王把全國最美的男子招來在她的閨房侍候。離婚很容易,離婚者也可以再婚。女子的貞操還不是彆人特彆關注的問題。隨後,孔子學說興起,宣揚婦女應緊鎖閨房。根據《禮記》,儒家將男女隔離,很快就發展到甚至不允許離婚的姐妹與其兄弟同桌吃飯的地步。在具體實踐中,這些“禮”究竟被遵守到什麼程度,我們不得而知。根據儒家的哲學觀點,這種對婦女的隔離與幽禁並不難理解。儒家學說強調人有高低貴賤之分,承認社會統治者的權力,主張勞動的分工。男子主外,女子主內。它鼓勵婦女做有女子氣質的婦女,自然就教育她們遵守一些女性的道德,如文靜、順從、優雅、整潔、勤勞、能織布、會烹調、尊敬公公婆婆、友愛丈夫的兄弟、禮遇丈夫的朋友等等所有從男性觀點出發,認為是值得提倡的道德。從根本上講這些道德說教並沒有什麼錯。考慮到自己經濟上的從屬地位,考慮到自己對習俗的熱愛,婦女們便接受了這些說教。她們的本意,或許是想做好人,或許是想取悅於男子。儒教意識到這種男女的不同有益於社會的和諧,或許在此儒教已經非常接近真理。然後,儒教也給予妻子與丈夫差不多“平等”的地位,但妻子地位多少低於丈夫,不過仍是平等的配偶,正如道教中代表陰陽的兩條魚,相輔相成。儒家也給予母親一個在家裡受尊敬的地位。從最好處去解釋儒教精神,這裡,男女的不同並不意味著對婦女的束縛,而是意味著關係的和諧。那些能控製自己丈夫的婦女都知道,這種性的安排是她們獲得權力的最好最有效的武器;而那些不能控製自己丈夫的婦女則無力提出(並解決)任何婦女問題。這就是儒家在受到後期男性學者影響之前對婦女及婦女的社會地位所采取的態度。這時儒家還沒有形成後期那種非常自私的態度。但是,婦女低一級的觀念已經有了,一個罪惡昭彰的實例是規定丈夫在妻子去世之後隻要服喪一年,而妻子在丈夫死後卻要服喪三年;一般人在自己的父母死後要守孝三年,然而如果妻子自己的父親去世,而此時公公卻在世,那麼守孝期隻有一年。像恭順、忠誠這樣典型的女性品德,被漢朝的劉向編撰整理為類似女性儀禮的東西,與男性儀禮大相徑庭。《女誡》的女作者班昭是“三從四德”的竭力倡導者,“三從”,即婦女未婚從父,婚後從夫,夫死從子。這最後一“從”自然從來也未真正實行過。因為在儒家倫理中,母親還是有較高地位的。在漢代,婦女為貞潔而死,就已經可以受到公開的敬仰,並為其立“牌坊”,或由皇帝賜予一個什麼稱號。然而,婦女仍然可以再婚。在追溯寡婦貞潔的理論發展時,不可以過分注重學術理論。因為中華民族一直是求實的民族。他們嘲笑理論,使其萎縮。實踐必定落後於理論。甚至到清代,也僅僅是有官職的文人死後,妻子才會被認為應該守寡。對平常婦女則沒有特殊要求。唐代時,大學者韓愈的女兒曾嫁過兩次。在唐代的皇家公主中,有22位再婚,4位結過3次婚。但是,由幾百年前的漢朝開始的傳統也同時在起作用,強調以前所謂男子可以續弦而女子則不能再婚的原則。在此之後是宋代的學者,他們強迫婦女生活在禁閉的世界裡,規定寡婦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惡。他們極其珍視婦女的貞潔。對婦女貞潔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種心理上的癡迷。婦女被認為要為社會道德負起責任,而男人則不必。更有甚者,婦女還要為其性格中的勇氣和力量負責。很奇怪,男人們非常羨慕女性的這種性格。這時,重點已經從婦女平常的家庭道德轉到女性的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9世紀時,就有一位寡婦,得到儒教的男性信仰者極大的讚賞。她當時正在伴隨自己丈夫的棺槨回鄉的路上。一個客舍老板拒絕讓她進入客店,拉了她的胳膊。她於是認為胳膊已被玷汙,隨即將它砍掉了。元代的另一位寡婦也受到人們的極大的敬仰,因為她拒絕讓郎中察看她潰爛的乳房。她也因此而勇敢地死去了,大部分此類故事可見於各個朝代官方撰寫的文書。其中有專門章節敘述偉大女性們的一生,與偉大的男性們並列。一位以自殺保衛自己貞潔的婦女往往有機會在文學上以某種形式留下芳名。到了明代,這種貞潔守寡的教條成了官方的一項製度。凡30歲以下開始守寡直到50歲達20餘年者,官府要為她立“牌樓”,以資鼓勵。其家庭可免去一切賦稅。於是,不僅崇敬婦女品德的純潔是非常道德而高尚的事情,家庭裡男性成員如果這樣做也會給自己帶來一係列的好處。貞潔寡婦不僅受男人及其親屬的歡迎,也是婦女使自己出人頭地的最方便的辦法。她給自己的家庭,也為整個村莊和家庭帶來了榮譽,這樣,寡婦的貞潔成了人人津律樂道的品質,隻有少數有獨立思想的人曾經作出過幾次抗議。正是這種貞潔觀導致了儒學在“文藝複興”的1917年遭到批評,被稱作“吃人的禮教”。隨著儒家理論的發展,實際生活的小溪也在不息地奔流。它建築在社會常規的基礎之上,然而更重要的是經濟的壓力。比儒學的影響更為重要的事實是男人在控製著錢袋。儒學將寡婦貞潔立力一種宗教,而寶石、珍珠項鏈與儒學無關,卻使女性變為姬妾與妓女。魏晉時期,政治混亂,財富聚集到少數人手裡,大家族興起。這一切一方麵促使了納妾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一方麵又迫使男人將新生女嬰溺死,因為他們承擔不起女兒出嫁時的龐大費用。在這些年代,許多官吏與富豪在自己家裡都供養幾十甚至幾百個舞女。這種奢侈放蕩,耽於聲色的生活使那些浪蕩公子的迷夢得以實現。總之,婦女成了男人的玩物。石崇納妾幾十人,他通常在床上灑一層薄薄的香粉,讓他的姬妾從上麵走過。體輕者走過不留腳印,賞珍珠項鏈,留下腳印的則要“節食”以減肥,是那些珍珠項鏈,而不是儒家的學說,成了中國婦女墮落的原因。正如古羅馬與現代紐約的情形一樣。實行纏足製度的條件已經成熟,這是男性的想象力與審美觀墮落的最後一個明證。荒謬的是,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婦女以她們的忌妒著名,那些怕老婆的官員們經常帶著一臉的青傷上朝,致使皇上不得不降旨懲罰這些愛忌妒的妻子。一位名叫劉伯玉的人經常背誦《洛神賦》。有一次他感歎著說道:“娶婦得如此,吾無憾焉。”他妻子答道:“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輕我?我死,何愁不為水神?”當晚她就投河自儘了。7天之後,她托夢給劉伯玉說:“君本願神,吾今得為神也。”從此以後,劉伯玉再也不敢過任何一條河。劉妻淹死的那條河就叫“妒婦津”,在今天的山東省。如有婦女欲過此河,總要先把自己漂亮的服裝蓋起來,或者揉皺,臉上塗一些彆的什麼東西,否則就會風暴驟起。然而如果是長得醜的婦女,河神便不會忌妒。那些過了河而沒有引起一場風暴的婦女認為她們自己長得一定很醜。現在我們很容易看到,婦女的忌妒是隨著姬妾製度的發展而發展的。這是她們唯一的防身武器。一個好忌妒的妻子可以僅僅靠這種本能的力量阻止自己的丈夫納妾,現在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如果男人有一點理智的話,他會看到婚配是女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職業。於是,他就會原諒女人們這種職業的倫理,不管他有沒有納妾。我們的學者俞正樊早在1833年就發現,“妒非婦人惡習”。失去丈夫歡心的婦女與失去老板歡心的職員,他們的心情是一樣的;沒有結婚的姑娘與失業者的心情也差不多。人們在商業競爭中的職業忌妒與婦女在情場上的忌妒一樣地冷酷無情。一個小商販不願丟掉自己的買賣,其心情與一位老板的妻子看到丈夫娶了另一個婦女的心情是一樣的,這就是婦女經濟沒有獨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看不見這一點,人們就會笑話那些以美色騙取男人錢財的女人。其實她們隻不過是另一種成功的商人,她們比自己的那些姐妹的頭腦要清楚。她們以職業精神將自己的貨物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成功的商人與以美色騙取男人錢財的婦人都要同一種東西——錢。鑒於他們都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他們應該互相尊重。然而,在中國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我曾經被幾位婦女用轎抬上了蘇州郊區的山崗。那些女轎夫堅持要把我這樣一個男人抬上山頂。我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讓她們這樣做了。因為我想她們可能是中國母權製的後裔,是南方福建人的姐妹。高聳的胸膛,挺直的體態。她們運煤、犁地。她們清晨早起穿衣漱洗,頭發梳得非常整潔,然後下地乾活,到時候回來給小孩兒喂奶——是人奶而不是牛奶。她們同那些作為富裕人家的當權者,也是自己丈夫的統治者的婦女們是姐妹。我有時想,中國婦女真的是受到壓製的嗎?這時,慈禧太後強有力的形象便進入我的腦海。中國婦女可不是那種易受壓迫的婦女。她們儘管被剝奪了許多的權力,他們不可以做速記員,或律師和法官,但是她們在家裡是統治者。當然那些墮落的家庭除外,那裡,婦女是男人的玩物。不過,即便在這些家庭,一些姬妾也設法控製了她們的丈夫。更重要的是,儘管婦女被剝奪了許多權利,但她們仍有結婚的權利。每個中國姑娘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家。人們堅持就是奴婢也應在適當的年齡出嫁。在中國,結婚是婦女不可剝奪的權利。充分享受這種權利,她們就有了用來爭取其他權利的最好武器,無論是作為一個妻子,還是作為一個母親。問題要從兩方麵看。男人對待婦女無疑是不公平的。然而婦女如何進行報複也頗有意思。對婦女進行束縛的結果是人們普遍認為婦女地位卑賤,她們自己也妄自菲薄,許多男子可以享受的社會權利被剝奪了,她們受到較少的教育,有較少的知識。她們的生活比男人簡樸、辛苦,且不自由,她們忍受著男女之彆的痛苦。然而對婦女的壓迫,更多是無形的,是由對婦女卑賤的普遍認識而來的。如果丈夫與妻子之間沒有愛,丈夫可能會獨斷專行,這時妻子隻好逆來順受,彆無他途。她們隻是忍受著這種家庭專製,就像中國人忍受著政治專製一樣。但是,沒有人敢說中國的專橫丈夫特彆多,幸福婚姻特彆少。其中的原因,我們將很快看到。婦女們不能碟蝶不休地饒舌,不能串門,不能在街上觀看男性。然而,許多人還是在饒舌,許多人還是在串門,許多人還是在街上觀看男性。她們被要求貞潔,而男人則可以淫蕩。這倒並不難做到,因為大多數婦女生來就是貞潔的。她們被剝奪了西方的婦女所享受的尊敬與社會權利,但是她們一旦習慣了這種生活,她們也不在乎去不去參加那些男女們的社交聚會,因為她們有自己的社交場合與家庭聚會。她們也不在乎當不當警察去維護街上的治安,或者沿街叫賣鐵器等等權益。事實上,任何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唯獨自己在家裡的地位,因為她們在那裡生存、活動、做人。在家裡,婦女是統治者。沒有一個現代人會相信莎士比亞所說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莎翁自己也用其他劇中人物對這句話做了反證,如克莉奧佩特拉(Cleopatra),以及李爾王的女兒們。仔細觀察中國人的生活,你會發現所謂婦女依靠彆人的流行觀點也是不客觀的。無論鹹豐皇帝在世與否,慈禧太後都在統治著國家。在中國,有許多慈禧太後式的人物,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平常人家。家庭就是皇朝,在這裡,她們可以任命自己的州長,決定兒孫們的職業。人們對中國人的生活了解越多,就越會發現所謂對婦女的壓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並不是仔細觀察中國人生活之後得出的結論。這個批評肯定不適用於中國的母親這個家庭的最高主宰。任何對此持有異議的人應該讀讀《紅樓夢》這部描寫中國人家庭生活的巨著。研究一下賈母的地位,鳳姐及其與丈夫的關係,以及《紅樓夢》中任何一對夫婦(父親賈政與其妻子關係可能是儒家觀念中最正常,最典型的),看一下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在家裡掌權。某些西方讀者可能會羨慕老祖母的地位,她是家裡最受尊敬的人,大家都悉心照料並尊敬她。媳婦們每天早晨都去她的住所問安,請示並決定家裡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如果賈母纏足,隱居深閨,連舉手投足之勞都由看門人及男仆來代替,西方讀者還會羨慕嗎?再研究一下《野叟曝言》中儒家的英雄母親水夫人吧。水夫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儒家智慧的典範,無疑是整篇中地位最高的人物,她一句話,就能讓她當宰相的兒子脆在麵前。她用自己無窮的智慧負責著整個大家庭的福利事業,就像一隻母雞保護著自己的雛雞一般。她用明智與寬厚控製著家庭。她家的所有媳婦都甘心情願做她的奴隸。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也許言過其實,但絕不純粹是虛構。是的,女人在家裡統治,男人在外麵統治,孔子已經對勞動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婦女們也清楚這一點。今天,上海百貨商店裡女售貨員仍然用一種羨慕的眼神看著那帶著鼓鼓囊囊錢包的已婚婦女。她們希望自己也在買東西,而不是賣東西。有時她們希望自己正在為小孩織毛衣而不是在點零錢。從早到晚一站8個小時,而且是穿著高跟鞋。時間太長了,她們也太累了,大部分人從本能就會感覺到孰好孰壞。她們中的一些人也向往獨文,然而在男人統治的社會,所謂的獨立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那些看破紅塵的人譏笑這種“獨立”。那種原始的,要做母親的強烈欲望——無形,無言,模糊但強烈——充滿了她們心靈。這種衝動又引起了對化妝品的強烈欲望。這些欲望是那麼天真,那麼自然,那麼符合本能。她們計算了一下自己從僅夠糊口的工資中節省下來的錢。這些錢甚至不足以買一雙她們正在出售的網線襪。於是,她希望自己有一位男朋友在為她買禮物,或者請他給自己買,間接地,羞澀地。試圖不失掉自己的自尊心。中國的姑娘們基本上都是體麵的,但她們為什麼不應該請男人為自己買禮物呢?她們還有彆的什麼辦法能買一雙她們的本能告訴她們應該買的網線襪呢?生活就是這樣的混亂,這樣的使人迷惑不解。現在她們清楚地認識到應該叫一個男人為自己買生活用品。她們要結婚。她們的本能是對的。結婚有什麼錯呢?受保護的母性有什麼錯呢?於是,她們成家了。她們編織,縫紉。不過在江浙一帶中等家庭的婦女甚至不再烹調或縫紉了,因為男人們在這些方麵的技術已經壓倒了婦女。最好的裁縫和廚師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男人會繼續在各個領域壓倒婦女,但婚姻例外,男人在婚姻以外的世界有各種各樣比婦女更有利的條件,然而在婚姻世界中,婦女卻占據著優勢,婦女們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在任何一個國家,婦女的幸福不是取決於她們享受社會權益的多少,而取決於她所與之生活的男人的品質。婦女受男人的野蠻狂暴專政之苦多於她們受沒有選舉權之苦。如果男人們通情達理,脾氣溫和,會體貼人,婦女則不會受苦。除此之外,婦女一直有性的武器,她們可以充分利用它。這是自然為保證她們的平等而給予的武器。無論如何,每一個男人,從皇帝到屠夫,從麵包師到蠟燭製造商,都曾經訓斥過自己的妻子,也被自己的妻子訓斥過。因為自然法則規定,她們在一起進行親呢行為時,是平等的。有些最基本的關係,比如夫婦關係,在不同的國家並沒有太大的區彆,至少不像旅遊者們描述過的那樣。西方人傾向於想象中國的妻子們都是其丈夫沉默的奴隸,儘管實際上中國的丈夫們,一般來講都是非常通情達理,善於體貼的人。而中國人則傾向於認為,既然西方人從未聽說過孔子,那麼西方的妻子就不必為自己的丈夫洗衣做飯,而僅僅是穿著睡衣在海灘上玩,或者三天兩頭光顧舞會。那些獨一無二的,異乎尋常的例子使得這些茶餘飯後的有趣閒談成為可能。於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的、常見的事實就被忘卻了。可見,在實際生活中,婦女並沒有被男人壓製。真正受苦的是那些娶了不少小老婆,使自己的家變成了惡毒女人之窩,隻能從一個女人的房間躲到另一個女人的房間的男人。不僅如此,那種難以理解的性吸引力使得不同性彆、不同輩份的親戚們能夠基本上和睦相處。所以,婦女既沒有被丈夫壓製,也沒有被公公壓製,妯娌之間也不能互相壓製,因為她們處於平等的地位,雖然她們之間誰也沒有喜歡過誰。唯一的可能性是媳婦被公婆壓製。這種事情事實上經常發生。在中國人的大家庭裡,媳婦要承擔多種責任。所以,她的生活往往很艱難。人們應該記住,中國人的婚姻並不是個人的事:一個男人並不是娶妻子,而是“娶媳婦”,正如習語所雲。一個兒子降生時,習語說:“生孫子了”。於是,媳婦要對公婆儘比對自己丈夫更多更艱難的義務。唐代侍人王建在一首詩中表達了他對“新娘”的憐憫之情:“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翁食性,先遣小姑嘗。”如果一個女子能使男人滿意,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但是如果她能使另一個女子滿意,那就是一種英勇的行為了。許多婦女都做不到。兒子被夾在中間倍受折磨,既要孝順父母,又要愛戴妻子,卻又從來也不敢為自己的妻子辯護。實際上,所有對婦女的虐待都來自同一性彆的壓迫者。然而,這時的媳婦也在等待著自己當婆婆的那一天。如果她真能活到那朝恩暮想的年齡,那麼她的地位就真是既能給她帶來榮譽,又能力她帶來權力,那也是自己一生辛苦掙來的,是應該得到的。然而,對婦女的幽禁,直接影響著我們在理想的美、理想的女性、女兒的教育、戀愛與求婚的形式等問題上的觀點。中國與西方在女性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儘管雙方都認為女性身上存在著某些魅力,有一種神秘感,但雙方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不同的。這個問題在藝術上展現得尤為明顯。在西方,女性的肉體被看作是靈感的來源,是完美與和諧的最高形式;中國的藝術則認為女性的肉體的魅力來源於自然界本身的和諧。中國人看到一個女人的塑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供所有進出這個國家的人們玩賞,他認為沒有比這個事實更使人感到驚奇的了。讓一個女性裸露人前,這簡直是無禮之至,下文明到了頂點。當他獲悉那位婦女並不代表女性,而代表自由觀念時,他就更感到驚異:自由為什麼應由女人來代表呢?為什麼讓女人來代表勝利、正義與和平?希臘人的觀點對他來說是新奇的。因為在西方,婦女被奉若神明,被賦予一種精神上的微妙品德,代表任何一種純潔、高尚、美麗、超凡的東西。對中國人來說,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樂的人。我們告訴男孩,如果他從晾著女人褲子的繩子下走過,他就永遠不會長高。崇拜一個底座上的雕像女人,崇拜裸露著身體的女人,顯然是不可想象的。對婦女的幽禁,使得人們認為裸露女性身體是極不雅致的事,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日常生活中。在德萊斯頓(德萊斯頓(Dresden),現德國東部的一個城市。)藝術畫廊展出的某些美術名作顯然屬於色情畫一類。向西方人學習的中國時髦畫家們不敢說所有藝術的根源都是要激發人們的美感,但是,歐洲大陸的藝術家們卻都但白承認,毫不掩飾這一點。但是,中國人也有性欲,隻不過表達形式不同就是了。婦女的服裝設計並不是為了顯示體型,而是為了模仿自然。一位西方藝術家通過自己能激發美感的想象,可能會在海上騰起的波浪中看到一位裸體女性的形象;而中國人則透過觀音菩薩的衣飾看到了海浪。婦女形象的設計則是以垂柳的優美姿態為模特兒的,這就是為什麼婦女的肩膀總是低垂的。她長著一雙杏核眼,彎彎的眉毛,眼光像平靜的秋水。她有著像石榴子一般的明牙皓齒,像垂柳一般的軟細腰肢,像春筍一般尖尖的十指,像彎月一般的纏足。這樣詩一般的描寫在西方並非一概沒有,然而中國藝術的整個精神,特彆是中國婦女服裝的式樣,說明中國人在做這些描述時是認認真真的。因為婦女的身體,作為身體,中國人沒有能夠欣賞,這種欣賞在藝術上很少見到。中國的畫家在表現人體方麵沮喪地失敗了。就是明代仇十洲這樣以描寫婦女生活聞名的畫家,也是平平。他畫的裸體仕女畫,胸部就像一個個土豆。由於對西方藝術所知甚少,很少有中國人能講出一位婦女的脛或者是背究竟美在哪裡。《雜事秘辛》一書相傳為漢代,實為明代的作品,其中對女性的裸體做了相當完美的描述,表現了對人體美真正的欣賞與喜愛。然而這差不多是唯一的例外。這就是對婦女進行幽禁的結果之一。事實上,服裝的這些變化並不重要。婦女的裝束會有變化,然而隻要這些裝束在女人身上,男人們就會喜歡。而隻要男人們認為這些服裝是漂亮的,女人們就會穿用。從維多利亞時代用襯架支撐的女裙和用鯨骨環撐大的女裙,到20世紀像男青年一樣苗條的裝束,以及1935年風行的飛行員救生衣,這些變化如此不同,實際上比中外婦女服裝不同還要顯著。隻要是女人們在穿著它,男人就會覺得很漂亮。國際婦女時裝露天表演應該將這一點清楚地體現出來。僅在10年以前,婦女在大街上散步也是穿著長褲,今天,她們已經飄飄然於覆蓋踝節部的旗袍之中了,而西方婦女則已經在穿短裙,與此同時,睡褲則很有可能也要時髦起來。這些變化所造成的唯一結果是使男人的眼界大開,思路大開。更重要的是對婦女的幽禁與理想的女性之間的關係。這種理想,就是“賢妻良母”。這個名詞在現代中國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笑柄,特彆是那些摩登女性,她們最渴望的莫過於“平等”、“獨立”和“自我表現”,她們認為妻子和母親都是依附於男人的人。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觀念上的混亂。讓我們先來闡明兩性之間的關係問題。看起來,一位婦女在成為母親之後,就不再認為自己的地位是建立在丈夫的歡心之上。隻有當她失去了母親地位的時候,她才感到自己在完全依賴彆人,即使在西方,也曾有過這樣的時期,即社會與婦女們自己並不歧視母性,歧視生兒育女。母親在家庭中地位也恰如其分,那是一個高度榮耀的地位。將孩子降生在這個世界上,井用母親的智慧帶領他,指導他進入成年。任何一個清醒的社會都會認識到這些工作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簡單的。如果因為她能做這項高尚的工作,並且比男人做得好,所以無論在社會地位上,還是經濟地位上,都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物——這種觀念很難讓人理解。婦女中有天才人物,正如男人中有天才一樣。但女中豪傑實際上比男性天才要少,比民主使我們相信的數量要少。對這些婦女來說,自我表現比生兒育女意義更重大。但對占多數的平常人來說,讓男人去掙錢養家,婦女自己生兒育女吧!至於自我表現,我曾經見過一些自私自利、出身微賤、可憐倒黴的小家夥最後開花結果,成了溫柔可愛、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母親,成了她的子女眼中完善高尚的典型。我也看到過一些漂亮的姑娘,矢誌不婚,30多歲即蜷縮枯萎,永遠也沒有達到女性美的第二階段,沒有能像秋天的樹林那樣輝煌、成熟,通人情而又光彩照人,尤其是一個幸福的妻子分娩3個月之後那個時期。在婦女所有的權利中,最大的權利是做一個母親。孔子曾經指出,理想的社會是沒有“曠男怨女”,人人都結婚的社會。中國人通過一個不同的浪漫與婚姻觀達到了這個目的。在中國人看來,西方社會最大的罪惡是有許多未曾婚配的婦女,她們除了愚蠢地相信會有迷人的王子出現之外並無其他錯誤,然而她們卻不能表現自己。她們中的許多人是偉大的教育家或者演員,如果作為母親,她們會更偉大。一個女人與一個男人相愛並結婚,或許他是一個卑鄙的家夥,女人可能掉進造物主設置的陷階,男人唯一的願望是讓她為自己繁衍子孫。然而,大自然或許會賜予她一個長著一頭卷發的孩子,這是她的勝利,她的喜悅,比她寫過的最偉大的書都使她感到新奇,使她沉浸在比舞台上獲得成功的那一刻更甜蜜的幸福之中。依莎多拉。鄧肯坦白地承認這一點。如果造物主是殘酷的,那麼她也是公平的。她給予尋常的婦女這種安慰,正如她給予天才的婦女以安慰一樣,因為女性的歡樂,聰明的女人可以享受,普通的婦女也不例外。自然的規律就是如此,讓男人和女人就這樣生活吧!中國人不同的女性理想,導致了我們對女子教育的不同方法。對女孩子的教育方法與對男孩子的教育方法現在是,或者說一直是迎然不同的。對女子的教育遠比對男子的教育嚴格。加之女性成熟期一般比男性早,女孩子受的家教也早一些。於是,她們比同齡的男孩儀態更加莊重,舉止更加規矩。無論如何,女孩子的兒童期比男孩子短。從14歲開始,她就把自己禁閉起來,學習女性的風範:早晨要比自己的兄弟起得早些,比他們穿得更整潔,要幫助母親做飯,還要經常承擔小弟弟的喂飯任務,等等。她們玩具不多,活計可不少。說話要慢聲細氣,走路要文雅大方,落座要規矩,雙腿緊緊並攏。最主要的是她學到了嫻靜與拘謹,而丟掉了活潑和生氣。小孩子的樂趣、頑皮與傻裡傻氣在她身上不複存在。她蕪爾而笑,從不哈哈大笑,她的處女意識很強。在舊中國,擁有童貞比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學問都重要。她不輕易讓生人看見她,儘管她經常從屏風後麵偷看彆人。她培養著一種神韻與可望不可及的非凡氣度。幽禁的程度越強,她就越了不起。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在男人看來,一個關在中世紀城堡裡的小姐,確實比那個每天在餐桌上與你見麵對桌而坐的姑娘更迷人。她學習刺繡,用她那年輕的雙眼、靈巧的手指,她會做精美的刺繡,學習起來比學三角學更快更容易。刺繡使她高興,因為這時她有時間做自己的夢,青年人總是愛作夢。就這樣,她在為將來做一個賢妻良母而做著一切準備。在有教養的人家,女孩子們也學習讀書寫字。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女才子。今天,全國著名的婦女作家有半打之多。漢代以及後來的魏晉時代都有許多著名的知識婦女。其中有一位謝道韞,能言善辯,經常在其小叔子與賓客的辯論中為夫弟解圍。中國以前識文斷字的人並不多,男女均如此。但在書香門第,女孩子們也總是學習讀書寫字。這種教育的內容一般限於儒家經典中的文學、詩歌、曆史及人類智慧。女孩子們到此為止了。然而男人們也沒有往前走多少。文學、曆史、哲學等人類智慧,以及一些醫學、政府管理等專門知識,一起構成了人類的所有知識。而婦女的教育則更明確地傾向於人文科學的教育。與男子教育的區彆也主要是程度深淺的不同,而不是學習範圍的廣狹。蒲伯(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英國詩人。)有一句格言說,一知半解是危險的,而中國人則認為學問太大於婦女道德無益,“女子無才便是德”。在繪畫與詩歌中,婦女常常能顯露出自己的才能,寫短詩似乎特彆適合婦女的天才。這些短詩小巧玲瓏,精致優美,但缺乏魄力。李清照(1081~1141?),中國最偉大的女詩人,留下了數量不多但彪炳千古的詩歌,充滿了雨夜的情思與對逝去幸福的懷念。婦女寫詩的傳統實際上從未間斷,僅在清代,我們就可以數到差不多一千位留下詩歌的婦女。袁枚是反對纏足的,在他的影響下,婦女作家形成了一種獨到的風格。另一位大學者章實齋,對這種風格卻嗤之以鼻,認為它對培養理想的婦女有害。不過,詩歌的寫作與儘一分妻子和母親的職責,兩者並不矛盾。李清照就是一個理想的妻子,她不是薩福。(薩福(Sappho),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女詩人。)古代的中國姑娘在社會事業上確實不如西方婦女,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有更多的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妻子和母親。除此之外,她沒有其他的職業。現在的中國男子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是選一個摩登女郎呢,還是選一個較保守的姑娘做妻子。最理想的妻子被描繪成“既有現代知識又有古老品德”的女性。這種女性理想的衝突(新的理想作為妻子應該是獨立的人,看不起“賢妻良母”)需要人們用自己的庸見來解決。筆者認為,不斷增加的知識與教育是一大進步,是向理想女性的接近;但是我敢打賭,我們不會有(正如我們不曾有)世界著名的女鋼琴家和女畫家。我確信,她燒的高湯比她寫的詩歌味道更好,她真正的巨著是那個臉蛋圓圓的小男孩。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仍然是那聰明、溫柔、堅定的母親。人們可能會問,既然中國婦女被幽禁,那末浪漫與求婚怎麼還有實現的可能呢?或者說,傳統習慣對青年男女之間的自然戀愛有多大影響呢?青春、浪漫、愛情,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基本相同。不同的隻是由於社會傳統的不同引起的心理反映。將婦女幽禁起來,灌輸以傳統的道德教育,並不能扼製她們的愛情。戀愛的一般內容與其他表象可能會被改變,因為戀愛儘管是一種自然迸發,壓倒一切的感情,它仍可能變成人們心中一個微小的呼聲。文明可以改變愛情的方式,卻永遠不能扼殺愛情。愛情客觀存在,隻不過由於偶然的社會文化前景而引起的趨向與表現不同罷了。愛情透過珠簾窺探,它的氣息充滿了百花園,它揪著年輕女子的心。或許她根本就沒有情人,也不清楚那折磨她的是什麼東西。也許她並沒有對某一個特彆的人感興趣,但她喜歡男人,喜歡男人就是喜歡生活。這就使她的刺繡顯得更加精巧,她想象自己在與彩虹般的刺繡相愛。這彩虹正象征著生活,它是那麼美麗而漂亮。她很可能是為什麼人正在枕頭上繡著一對鴛鴦。鴛鴦總是一雄一雌,總是在一起行動,一起遊泳,一起築巢。如果她那想象的翅膀越飛越遠,她可能完全忘卻自己,因而繡錯了地方。她再繡,再錯。她使勁地抽那絲線。用勁稍微大些,線斷了。她咬著自己的嘴唇,感到很惱火。她掉在情海裡了。這種莫名其妙的煩惱,也許是因為春天,因為鮮花。這種突然襲來的孤獨感,是女子成熟到了應談戀愛與結婚的程度時的自然標誌。由於社會的壓製與傳統的束縛,一個姑娘總是儘自己的最大力量掩蓋這種模糊而強烈的欲望。然而,青春的夢幻卻在下意識地繼續進行。婚前戀愛在舊中國是一個禁果,公開求婚也不可能。她知道,戀愛就等於折磨自己。因為這個原因,她不敢在春天、鮮花與蝴蝶上想得過多,它們在古詩中都是愛情的象征。如果她在做學問,她不會在詩歌上花大多的時間,以免觸發自己太深的感情。她使自己忙於家務,謹慎鄭重地保護自己的感情,就像一朵嬌嫩的鮮花在成熟之前謹慎而莊嚴地保護自己不與蝴蝶進行過早的接觸。她希望自己能等到戀愛被認可的一天,即可以由結婚來證明其正當性的那一天。她如果能躲避所有感情的糾葛,那麼她是很幸福的。然而,自然的力量有時會衝破人類的一切禁錮,橫衝直撞。正如一切禁果一樣,異性間的吸引力,正因為其罕見,更見其強烈。這是自然的自我彌補法則,根據中國人的理論,一個姑娘的心一旦被人迷惑,那麼她的愛情就會無所顧忌。這就是人們在對婦女小心幽禁背後的共同信仰。即使是在自己的深閨中,姑娘們通常也清楚鎮上同一階層所有未婚青年的狀況,並暗中表達了自己的讚許或反對的感情。如果由於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她曾欣賞過的年輕人之一,儘管隻是相互交換了一下眼色,她的心情就再也不能平靜了,以前那種自豪感消失了。接著是秘密的偷情階段。儘管暴露自己可能意味著羞恥,有時還可能導致自殺;儘管自己完全意識到這樣做是在藐視所有道德行為的規範,藐視社會的非難,她自己還是要與她的男青年相見。愛情總是能找到自己的路。在這種性的相互狂熱吸引中,不可能講清誰是求愛者,誰是被求愛者。姑娘有許多巧妙的辦法使男青年感覺到她的存在。最幼稚的方式就是在木製屏風的底部將自己的小紅鞋伸出來。另一個辦法是站在太陽餘暉照耀著的陽台之上。她還可以不經意地在盛開的桃花之間露出自己的臉龐,還可以在正月與六月的夜晚去看燈會,她還可以彈琴,讓鄰居的男青年聽到琴聲。她還可以請她弟弟的塾師修改她自己創作的詩歌,弟弟就是她的送信人。如果這位老師既年輕又浪漫,他會贈詩作答。另一種聯係的方法是通過婢女,或富有同情心的嫂子,或者鄰居廚師的妻子,或者尼姑。如果雙方有意,他們總可以安排一次秘密的會麵。這種會麵極不健康。青年女子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由於他們沒有機會進行愉快的調情,愛情這時就找到了報複的機會,正如所有中國愛情故事所描寫或試圖描寫的那樣。她也可能會懷孕。接踵而來的是一個熱切的求婚和私通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階段,情不自禁,但仍是溫柔而珍貴的戀愛階段,因為這些都是秘密進行的。不過,這種愛情通常都是大幸福了,所以不能持久。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這些公子和小姐很有可能在未經自己同意的情況下,由父母包辦與彆人訂婚。女孩子可能後悔自己已失去貞潔。公子這時也可能赴京趕考,順利通過科舉考試,被迫接受一個更有名望人家的女子做妻子。或許兩家中的一家遷居到彆的城市,兩人再也沒有見麵的機會。或許公子儘管在外旅居卻仍然保持忠貞不貳。然而,一場戰爭爆發了,接下來是無限期的等待與拖延。那位在深閨中等待著的年輕女子,這時隻有優傷與焦盼。如果這位姑娘的愛情是真摯而熱烈的,那麼她可能會得相思病(這種現象在中國愛情故事中驚人地普遍),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與喜悅之情。父母看到這種情景深感驚訝,開始詢問個中緣由。為了拯救女兒,他們安排了女兒向往的婚姻。從此,他們也可能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充滿了眼淚、悲傷和渴望。對婦女的幽禁造成了中國愛情詩歌中哀怨鬱悶的情調。唐代之後所有的中國愛情詩都表達了渴望和失望以及無限的悲哀與惆悵。這些愛情詩往往描述那些被幽禁的青年女子因為想念自己的心上人而日見樵悴,即所謂的“閨怨”。這些詩可能描寫那被遺棄的妻子,即:“棄婦”。很奇怪,這兩種題材也往往是男性詩人所最喜愛的。與中國人通常對生活的消極態度一致,中國人的愛情詩歌也充滿了各種相似的情調。其中有茫然若失,有離愁彆緒,有破碎的希望,有不滅的向往,風風雨雨,拂曉黃昏,冷情的臥室,冰涼的床榻,寂寞的懊悔,對男人朝秦暮楚的怨恨,秋天棄之一旁的折扇,逝去的春天,凋謝的百花,樵悻的麵容,閃爍的燭光,冬夜那衰微的萬物,自我感傷,以及那即將來臨的死亡。黛玉臨死前所作的一首詩,體現了這種典型的情緒。這是她在知道自己的表姐將成為寶玉的妻子時寫的。這幾行詩因為其無限的惆悵而使人難以忘懷:“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但有些時候,姑娘也可能很幸運,最終成了“賢妻良母”。中國戲劇通常以大團圓結局,並唱道:“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到現在為止,婦女情況一直是比較理想的。她是“賢妻良母”。她忠貞不貳,服從恭順。她是一位好母親,天性就是貞潔的,問題出在男人那裡。男人要犯罪,他一定要犯罪。但他每次犯罪,總有一個女人在裡麵。愛神厄洛斯統治著世界,也統治著中國。一些西方旅行家提出一些大膽的看法,認為在中國的性壓抑相對少於西方。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坦率地接受性的問題。哈夫洛克。埃莉斯指出,現代文明給男人提供了最大的性刺激,也提供了最大的性壓抑。從某種程度上講,性刺激與性壓抑在中國都比較少。然而這僅僅是一半真理。對性問題比較坦率的接受隻適用於男性,而不適用於女性,後者的性生活經常受到壓抑。最明顯的例子是馮小青的故事。她生活在莎士比亞劇作最成功的年代(1595~1612),作為一個姬妾,她被忌妒的大老婆禁止看她的丈夫,並被關在西湖邊上的一個彆墅裡。她於是陷入了一種獨特的自戀,並開始經常觀察自己在水中的情影。死前不久,她請彆人為自己連續畫了三幅像,並將畫像掛在牆上,焚香獻祭,自哀自憐。她有幾首詩在她不注意時由她的阿媽收藏了起來,其中展示了她的詩才。另一方麵,男人卻沒有性壓抑。特彆是富家的男子,最有名最受人尊敬的一些文入學者如蘇東坡、秦少遊、杜牧、白居易都曾光顧妓院,或者納妓為妾,他們並且但白地這麼講,並不回避。事實上,為官而又能躲避由歌伎助興的宴席是不可能的。這並非什麼恥辱之事。從明代到清代,南京夫子廟前又臟又臭的秦淮河正是人們飲宴取樂的浪漫場所。地點選在孔子廟字附近也是非常合適、非常符合邏輯的,因為這裡是科舉考試的地點。文人學士雲集此地參加考試,慶賀成功或安慰失敗者。這時都有婦女作陪。直到今天,有些小報的編輯還在報上但白地詳細描寫他們在妓院的冒險。詩人和學者們都不惜筆墨,大肆描寫這種歌舞傳統,致使秦淮河與中國文學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妓女在中國的愛情、文學、音樂、政治等方麵的重要性是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的。男人們認為讓體麵人家的女子去擺弄樂器是不合適的,於她們的品德培養有害;讓她們讀大多的書也不合適,於她們的道德同樣有害。繪畫與詩歌也很少受到鼓勵。但是男人們並不因此而放棄對文學與藝術上有造詣的女性伴侶的追求。那些歌伎們都在這些方麵大有發展,因為她們不需要無知來保護自己的品德。所以,文人學士都雲集到了秦椎河。在那盛夏的夜晚,黑暗將那條肮臟的小河變成了一條威尼斯水道。學士們坐在那可供居住的船隻上,傾聽附近那來回遊動的“燈船”上歌伎們唱著的愛情小調。在這種氣氛中,學者們在尋找那些在詩歌、音樂、繪畫以及巧妙應答方麵出類拔奉的藝妓。在那些造詣很深且頗有名氣的藝妓中,特彆是活動於明末的那些藝妓中,最受人喜愛的可能要算董小宛了。她後來嫁與冒辟疆為妾。唐代(蘇小小為南北朝南齊人。林誤。)則有蘇小小,她那在西湖邊上的墳墓多少年來都是來此遊曆的學者瞻仰的地方。這些藝妓大都與國家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連。比如陳圓圓,是吳三桂的愛妾。李自成在征服北京之後俘獲了陳圓圓,導致吳三桂引滿清軍隊進入北京奪回他的愛妾,結果直接促成了滿清王朝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在促成了明王朝的滅亡之後,陳圓圓與他分道揚鋪,去商山特建的寺院當了尼姑。還有李香君,也屬此類情況。她以自己的堅貞著名,她的政治傾向與勇氣使許多男人都相形見絀。她政治上的高潔超過了今天許多男性革命家。她的愛人被逐出南京之後,她將自己關了起來。後來被強迫來到其時當權的宦官之家,並被命令在酒宴上唱歌助興。她即席演唱了幾首諷刺歌曲,諷刺在場的勝利者,也是她政治上的敵人,說他們是太監的養子,這些女士們創作的詩歌都被傳了下來。中國知識婦女的曆史,一部分需要在這些歌伎的身世中去探討。她們中還有薛濤、馬湘蘭、柳如是等等。許多男青年在結婚前失去了求愛與浪漫的機會。這種需要就由妓女去滿足了。筆者用“求愛”這個詞,因為歌伎不同於普通妓女,是需要彆人追求的。這就是中國人對婦女的尊重,正如我們在描寫現代生活的《九尾龜》中看到的一樣。許多男人都要追求一個人們認為是水性揚花的女人,時間可長達幾個月,錢要花去三四千。這時,他才被允許在她的閨房裡過上一夜。這樣一種荒唐的現象隻有在婦女被幽禁時才會出現。當男人們不能在任何彆的地方找到女性伴侶,找到浪漫,那麼這種情況就完全是自然的了。一個男人在女伴麵前沒有經驗,或者厭倦了自己做飯補襪子的老婆,這時他就開始想體會一下西方人在結婚前的所謂浪漫。他看到一位自己當時覺得很可愛的女士,於是就想去占有她,開始有一種類似戀愛的感覺。而那位女士則比他更有經驗,造詣更深,因為她並不急於和他戀愛,男人有時就產生了一種近乎崇拜的感情。事實上,這在中國是唯一的既合法又適當的戀愛方式。有時,他們也確實浪漫起來了,就像西方的男子和他的情人一樣。董小宛與冒辟疆的故事,從開始見麵時的困難,到短暫的、然而卻是幸福的婚後生活,讀起來就像其他任何一個浪漫故事一樣。這種浪漫故事的結尾,有幸福的,也有悲傷的。李香君最後削發為尼,顧橫波、柳如是最後成了達官顯貴家的貴婦人,使同代人羨慕與欽佩不已。於是,妓女們教會了中國人浪漫的愛情,正如中國妻子們教會了他們更世俗,更真實的愛情。有時候情況還很複雜。杜牧在外過了十年放蕩不羈的生活之後,幡然悔悟,又回到自己原配的妻子身邊。有時,妓女的貞潔也使人深感驚異。比如杜十娘。除此之外,妓女們發揚了中國的音樂傳統。沒有她們,這個傳統也許早就滅絕了。她們比那些家庭婦女更有教養,更獨立,更容易處理男人的社會;事實上,她們是中國古代解放了的女性。她們對高官貴爵的影響經常使她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一下政治。有的官吏的任命與免職是在她們的房間裡決定的。確有才能的妓女經常被納為姬妾或娶為正房,上述婦女均如此。納妾製度差不多與中國一樣古老。納妾製度背後的問題也與一夫一妻製一樣古老。在東方,當男人們對婚姻不滿時,他就去找歌伎,或納妾;在西方,人們則去找情人,或者偶爾千乾越軌行為。社會行為的方式不一樣,而根本問題卻驚人地相同。對這種行為的社會態度,尤其是婦女的態度,東西方也有差異。中國人狎妓納妾是得到社會認可的,而西方人則顧及體麵,不願意談這類事情。堅持要男性的後裔,也極大地鼓勵了納妾製度。中國的一些妻子事實上還請求她們的丈夫納妾,因為她們沒有能力丈夫生下兒子。明代的法律曾規定男人在40歲以後仍沒有男性後裔者可以納妾。而且,中國的納妾製度實際上代替了西方的離婚製。結婚與離婚是最複雜的社會問題。到目前為止,還無人能夠解決。人們迄今還未能發明一個妥善的辦法,羅馬夭主教的辦法除外——他們完全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結婚是婦女保護自己最安全的辦法。無論何時,隻要男人一放鬆自己的道德要求,受苦的就會是女人。不管是由離婚、納妾、同居、試婚引起的,還是由自由戀愛引起的,造物主在性的安排上,已經造成了一些永久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自然界,性平等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唯一關心的是種族的繁衍,所謂一半對一半的現代婚姻,孩子降生之後,就會變成有益於男人的百分之七十五對百分之二十五。如果有位婦女具備運動家的風格,在“愛情結束”之時,解放了自己的丈夫,那麼這個40多歲的男人就會享有比那個40多歲的女人,三個孩子的母親,更多的有利條件。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納妾製度可以被認為多少有些道理。中國人認為婚姻是家庭的事,婚姻失敗時就納妾。這樣,至少可以保證家庭作為一個社會單位而完整地存在。西方人則不同。他們認為婚姻是個人的、浪漫的、感情上的事,所以,他們實行離婚製,從而使社會單位解體。在東方,如果男子變為富豪,無所事事,腐化墮落,愛情人而不愛自己的老婆,這時妻子隻能壓抑自己的性欲,但仍保持自己已有的地位,仍然作為家長而被尊敬,子孫繞膝,不可謂不幸福。在西方,摩登的妻子要打官司離婚,獲得自己的贍養費之後,與丈夫分道揚鑣,也許再次與他人結婚。一邊是被丈夫怠慢,但卻被家庭其他成員尊敬,並享有至少是理論上有比姬妾更多優勢的妻子;一邊是離了婚,拿到了贍養費,分道揚鑣了的妻子,到底哪一個更幸福呢?這是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問題。在中國,婦女們缺乏她們的西方姐妹那種獨立精神:被遺棄的妻子總是處在一種無限悲慘的境地。社會他位丟掉了,家庭也破碎了。世界上大概有一個幸福的婦女,就有一個不幸福的婦女。無論怎樣的社會安排都不能使她幸福。即使是真正的經濟獨立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在中國,這種情況每天都在我們的眼皮底下發生。有時我總覺得那個用自己女性的凶殘將原來的妻子趕走的摩登婦女非常接近於我們野蠻時代的祖先,不同的隻是她已經摩登到使自己不能容忍另一個與她平等的婦女與她在同一所房子裡生活的程度,過去,一個真正品行好的女人,陷入與另一個已婚男人的愛情之中,並真的喜歡他時,她就主動作為姬妾嫁給這個男人,並謙恭地侍候原來的妻子。而現在,以一夫一妻製的名義,一個婦女將另一個哄走,並取而代之,似乎對婦女來講,這是較好一點的出路。這是現代化的、解放的、所謂文明的方法。如果婦女們喜歡這樣做,那就讓她們這樣做好了,因為首先受影響的是她們。然而,年輕漂亮的婦女在與同性的戰鬥中,總能擊敗年齡較大些的婦女而獲得勝利。這真是一個既新鮮又古老的問題。隻要人性不完善,婚姻製度就將永遠是不完善的。這個問題,讓我們留待後人去解決吧。或者隻有與生俱來的平等與公正的意識,以及對父母的職責逐漸增強的意識,才能減少上述事情的發生。當然,為納妾製辯護是徒勞的,除非你準備同時為一妻多夫製辯護。辜鴻銘,愛丁堡大學的碩士,一個非常喜歡引用托馬斯·卡萊爾和馬修·阿諾德語錄的人,一次在為納妾製辯護時說:“你曾看到過一個茶壺,四個茶杯在一起,但是你可曾見過一個茶杯和四個茶壺在一起嗎?”對於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是《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姬妾潘金蓮的話:“一個碗內兩張匙,不是湯著就是抹著。”她知道自己在講些什麼。纏足的性質與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為人們所誤解。纏足是婦女被幽禁、被壓製的象征。這個說法並不過分。宋代的大儒家朱熹也非常熱衷於在福建南部推行纏足的習俗,作為傳授中國文化、提倡男女隔離的一個手段。然而,如果纏足僅僅被看作壓製婦女的標誌,那麼做母親的就不應該那麼熱衷於為自己的年輕女兒纏足。事實上,纏足自始至終都代表著一種性意識的自然存在,纏足無疑起源於那些放蕩的國王的宮廷裡。男人們如此喜歡這個習慣,是因為他們把婦女的腳與鞋看作戀愛的對象並崇拜之,婦女們喜歡這個習慣是因為她們想得到男人們的寵愛。纏足的習慣起於何時是有爭議的。實際上這個問題大可不必去辯論,談談它的“演變”也許比談起源更有用處。纏足的唯一正確的定義是用長長的裹腳布把腳纏起來,從而代替襪子。纏足似乎首先是與南唐後主聯係在一起的,那是公元10世紀,宋代之前。楊貴妃是穿襪子的。她的一隻襪子在她死後被她的奶媽收藏並展出,當時的門要是每人一百文錢。唐代對婦女的小腳與“弓鞋”的狂熱讚賞已蔚然成風。“弓鞋”的頭部翹起,就像古羅馬軍艦高高翹起的船頭。這是最初的纏足方式。這種鞋是那些宮廷舞女穿用的。一個個女子翩翩起舞,宮廷的脂粉氣與香煙燎繞於錦繡珠簾之間。在這種奢靡的氣氛中,自然會產生一個有創見的人物,為已經很精美的感官刺激再添上一點佐料,可謂錦上添花,畫龍點睛之舉。這個人就是短命的南唐的統治者。他也是一個很有造詣的詩人。他命一個纏足的舞女在6英尺高的金子做的蓮花上輕歌曼舞。金蓮花上掛滿了寶石、珍珠和金錢。於是這種纏足的鳳尚就被固定了下來,人們竟相模仿。那纏著的小腳被委婉地稱為“金蓮”,或“香蓮”,這些詞也就因此入詩。這個“香”字很重要。它意味著中國富豪人家驕奢淫逸的氣氛,意味著他們的家裡常常散發著陣陣的幽香。人們描述這種幽香的圖書卷帙浩繁,令人驚歎。女人們不僅願意而且非常喜歡趕時髦。即使由此帶來身體上的不適,也在所不惜。這一點井非中國人的獨創。直到1824年,英國的姑娘們甚至願意躺在地上,讓她們的母親手腳並用,幫助她們把自己的身體擠在鯨魚骨架裡。18世紀和19世紀初歐洲婦女常常在適當時候暈倒在地,這些鯨魚骨架的功勞一定不小。中國女子的身體可能贏弱,但她們從來不趕暈倒在地的時髦。俄羅斯芭蕾的腳尖舞是人類自我折磨的又一例,不過這個例子可以在藝術的美名下得到讚賞。中國婦女的小腳不僅使男人賞心悅目,而且很驚奇很微妙地影響了中國婦女站立的儀態與走路的步態。屁股向後甩,就像穿著現代的高跟鞋,走起路來極端謹慎,身體不停地搖晃,完全是一觸即倒的樣子。觀看一個小腳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個走鋼絲繩的演員,使你每時每刻都在被她揪著心。纏足實在是中國人感官想象力最精致的創作。然而,男人們置女性姿態於不顧,開始把小腳作為一個愛戀對象而予以崇拜、賞玩、欽佩和歌詠。從那時起,這種夜間穿的鞋子在色情詩歌中就占據了一個重要的地位,對“金蓮”的崇拜屬於性心理病理學研究的範圍。在不同小腳的欣賞上,人們施展了自己不少的才能,其技巧並不亞於人們在唐詩鑒賞中所使用的技巧,我們知道,真正既小巧又美觀的腳是十分罕見的,一個城市裡也許不到10隻。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男人們為什麼這樣動感情,就像他們對小巧玲瓏的唐詩動感情一樣。清代的方絢著有整整一本書描述這種藝術。他把小腳分為五類,十八種。一雙小腳應該具備如下條件:(一)肥,(二)軟,(三)秀。他說:“瘦則寒,強則嬌,俗遂無藥可醫矣!故肥乃腴潤,軟斯柔媚,秀方都雅。然肥不在肉,軟不在纏。秀不在履。且肥軟或可以形求,秀但當以神遇。”所有能理解時髦在婦女身上的力量的人,都能理解這個習慣為何能夠經久不衰。我們奇怪地看到康熙皇帝禁止中國人纏足的敕令在幾年後被撤回。滿族姑娘很快就開始模仿中原姑娘的纏足,直到乾隆皇帝下令禁止。那些想讓自己的女兒成長為真正的小姐並嫁與體麵人家的母親們從小就要給女孩子纏足,這也是父母的一種遠見。新娘在聽到彆人對她的小腳進行讚揚時也會頓然對父母產生一種感激之情。因為除了一個好臉蛋之外,婦女對她們的小腳也感到無限的自豪。正如摩登女郎為自己的小踝節而自豪一樣,這些小腳使她們在任何社交聚會中都能引人注目。在她成長發育的時候,纏足是很痛苦的,有無情的痛苦。但她有一雙美觀的腳,這是她一生的光榮。這個邪惡怪誕的習俗受到至少三位學者的批判:李汝珍(婦女《鏡花緣》的作者,1825年),袁枚(1716~1799)和俞正燮(177~1840)。他們都是具有獨立思想,對後世頗有影響的學者。然而,這個習俗一直到基督教傳教士們發起反對運動之後才被取消,中國婦女真應該為此而感謝他們。不過,傳教士在這方麵也幸運地得到了當時社會形勢的幫助,因為中國婦女發現摩登的高跟鞋基本上可以代替小腳的作用,高跟鞋使婦女的體態更優雅,步伐更斯文,使人感到她們的腳確實看起來比實際要小。李笠翁在他的文章中對生活藝術的精辟見解仍然是對的:“嘗有三寸無底之足,與四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處,反覺四五寸之小而三寸之大者,以有底則趾尖向下而禿者疑尖,無底則玉筍朝天而頭者似禿故也。”這種對悠閒生活細節的深刻見解,往往是中國天才文人們的特點。對婦女的幽禁現在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其速度之快,使那些十年前離開中國現在剛剛回來的人感到驚訝:中國姑娘們在整個物質與心理觀念上的變化之大,使他們最深刻的信仰不得不發生動搖。這一代的姑娘在氣質、裝束、舉止和獨立精神等方麵與十年二十年前的“摩登”女郎不同。導致這種變化的因素是來自各方麵的影響,然而,總的來講,可以說是西方的影響。具體來說,這些影響是:1911年由君主製轉向共和製,承認男女平等;1616年至1917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由胡適博士和陳獨秀領導,批判“寡婦守節”,與“吃人的孔教”以及男尊女卑等衡量標準;1919年的五四學生運動,那是一場由於協約國在凡爾賽和會上秘密出賣中國所引起,而使得男女青年學生一下子卷入的政治運動;1919年秋天北京大學第一次收女子入學,隨後所有大學都開始了男女同校製度:男女學生繼續積極參政,導致了1926~1927年的國民革命,這次革命的主力是學生,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領導、支持、鼓勵。在這次革命中,中國姑娘作為黨的工作者、護士甚至士兵頗引人注目;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國民黨黨部的女黨員繼續任職;1927年以後在各個政府機關有大量的婦女任職;南京政府公布法令規定男女均有享受遺產的權利;納妾製度消失;女子學校興起;1930年以後女子體育風行一時,特彆是1934年的女子遊泳;裸體畫的風行,報紙雜誌每天都在談論裸體像問題;瑪格麗特·桑格(瑪格麗特·桑格(Margret Sanger,1883~1966),美國節育專家。)1922年到達中國,計劃生育與性教育開始傳播;避孕工具的引進(僅此一點即可引起一場倫理道德的革命);多數大報每周都有“婦女副刊”,專門討論婦女問題;《性的曆史》(一本很頹廢的書)的出版,作者張竟生,是一位法國留學生;格裡特·加布(Greta Garbo)、諾馬·希勒(Norma Shearer)、梅·韋斯特(Mae West)(格裡特·加布、諾馬·希勒、梅·韋斯特,這三位都是美國女影星。),以及中國影星們的影響,電影雜誌的流行,當時頗有幾種這樣的雜誌;1928年,有歌舞表演的酒吧間開始在中國流行,在這裡,中國姑娘們的適應性使每個人都感到驚訝;燙頭、英式高跟鞋、巴黎香水、美國絲襪、高叉旗袍、乳罩(代替了以前的緊胸衣),以及女子遊泳衣。從纏足到遊泳衣真是夭壤之彆。儘管這些變化看似膚淺,實際卻很深刻。因為生活就是由這些所謂表麵的東西構成的,改變了這些東西,我們就改變了自己整個的生活觀。這些摩登姑娘們在中國的雜誌上受到了人們的譏笑。說她們膚淺,譏笑她們熱愛奢侈,失去了勤儉的優秀品質,因為很明顯,梅·韋斯特的影響要大於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craft,1759~1797),英語作家和女權運動倡導者。)的影響。事實上有兩種姑娘:一種是在都市生活中嶄露頭角的婦女,一種是嚴肅理智的婦女,她們不拋頭露麵,而是消失在美滿家庭之中,一些在政治上很出色並引起公眾注目的婦女在性問題上都是最聲名狼藉的人,所以她們不能代表現代的中國女性。總的看來,這些現代的影響應該說是代表著一種解放力量,於中國婦女有益,於是也對中華民族有益。第一個主要的結果是姑娘們體格的變化。女性在體育運動中裸露著大腿,儘管使老一代人感到非常遺憾,卻最終會對整個國家有好處。隨著體格的發展,婦女們的步態就更自然、更優美,而不再是閨房裡培養出來的小腳步態。體格變化也會引起對女性美的認識的變化。理想的女性不再是以前那種受人壓製、憫靜、文雅的女性,而是接近於歐洲婦女那樣天真活潑健美的女性。聽到婦女們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對我們隻有好處而沒有壞處。我們寧可聽到她們放聲大笑,而不願聽到她們吃吃地笑。儒家對婦女人為地限製,嚴格的男女之彆,必定要被一個更人道主義的觀念所代替,再也不能讓儒家這種思想為所欲為。如果說有什麼危險,那就是性特征的消失,以及有女子氣質的婦女的減少。女性設法在各種生活方式上模仿男性,這本身就是束縛婦女的標誌。讓婦女們為自己的性彆而自豪吧。隻有在性完善中,在性的莊嚴的職責中,她們才是真正偉大的。與西方婦女相比,現代中國成熟了的婦女或許還是過於泰然自若,過於莊嚴高貴。她們缺乏西方姐妹們那種自然的活力與獨立的精神。也許這是她們的血統所促成的。如果是這樣,那就讓她們自然發展吧。因為她們隻有同時體現了自己民族的特點,才能成其為偉大的女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