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侵入者與被侵入者。按字義作“主”、“客”解。),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或有類似這種情況的感覺,如主觀的謙卑。這和老子的“虛飾學”——世上最早的偽學完全一致。請參閱第四十五章的“大辯若訥”等句。),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或為第六十七章的“三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厭殺者,三寶中之慈愛。請參考第三十一章。俞樾原文為:“讓者勝矣。”)勝矣。兵家曾說:“我不敢先挑起戰端以兵伐人,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起而應戰;在作戰時也不敢逞強躁進,寧願退避三舍,以求早弭戰禍。”這樣的作戰就是:雖有行陣,卻好像沒有行陣可列;雖要奮臂,卻好像沒有臂膀可舉;雖然麵敵,卻好像沒有敵人可赴;雖有兵器,卻好像沒有兵器可持。但是,切莫看輕了敵人的力量,以致遭到毀滅的禍害。因為輕敵便違反了慈道。所以說,聖人不得已而用兵,但內心仍須懷著慈悲的心情而戰。就因心存慈悲,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下文取自莊子的精選,全為虛構。我囊括這些故事的原因是:一來故事本身有趣,二來它說明了公元前三四世紀已蔚成的思想形態。大王亶父(周朝的祖先)居住在邠這個地方,受到狄人的攻伐。他送財帛給狄人,他們不接受,送犬馬家畜也不接受;送珍珠寶玉,他們還是不接受。原來狄人要的竟是這塊土地。於是,大王亶父對他的子民說:“我不忍讓各位因戰爭而失弟喪子,所以決定放棄這個地方遠走他鄉。你們留在這兒,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且,我相信他們絕不會因為爭土地而殺害百姓的。”說完,就扶著杖離開了,跟在他身後的百姓不計其數。後來,他們到達岐山的下麵,又建了一個國家。像大王亶父這樣的人,可說是重視生命的人了。越國人殺了三代的國君,王子搜非常憂慮,便逃到深山的洞穴裡隱居起來。越國人沒有國君,大為著急,四處找尋王子搜的下落,終於在洞穴裡找到了他。但是,王子搜硬是不肯出來為王,越人隻好用艾草熏他出來,強迫他坐上國君的車輿。王子搜扶著車登上車座,便向天呼喊道:“做國君!做國君!你們為什麼不讓我離開呢?”王子搜並不是厭惡為王,而是擔心為王的禍患。像王子搜這樣的人,可說是不肯以王位傷害生命的人,這也是越人苦尋他為王的原因。韓國和魏國互相爭奪土地。魏國的子華子拜見韓國國君昭僖侯,見他麵有憂色,便說道:“假如在你麵前有一張銘約這麼寫著:‘左手取到銘約就砍右手,右手取到銘約就砍左手。’但是取到銘約就有天下,你願意去取嗎?”昭僖侯回答說:“不願取。”子華子說:“好,這麼看來,你的兩臂比天下重要多了。當然你的身體又比兩臂貴重。如今,韓國並非天下,你們所爭的東西更比不上韓國,你又何必為得不到那塊土地而憂傷呢?”昭僖侯說:“說得好。勸我的人不少,從未聽過這樣的話。”子華子可說是知道事情輕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