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一九四二》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作家劉震雲的首部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於饑餓的故事。劉震雲形象地說:1942年河南因旱災餓死的民眾,相當於在那裡建了三座奧斯維辛!馮小剛說: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當年旱災、蝗災使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三千萬民眾離鄉背井去陝西逃荒。劉震雲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曆史,走訪災難的幸存者,完成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小說出版後,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曆了19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電影故事中,劉震雲以地主老範、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麵對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度。電影故事比小說更直觀,甚至更具文學性,電影中未拍或刪掉的鏡頭在書中都予以保留。也由此看到劉震雲獲茅獎力作《一句頂一萬句》前身的影子。